玲瓏四犯·王闿運
《八仙圖》,晚唐時蜀人張素卿所畫。孟昶得之,令歐陽炯為贊。即李耳、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長壽、葛永瑰也。長安城東有八仙庵,西巡詔改八仙宮。有黃楊二株,交蔭數(shù)畝,蓋宋時古樹。樊承宣請余為詩,以六朝體不詠唐事,歸作此詞
漢柏唐槐,只陌上荒塵,長掩斜照。卻訪青門,雙樹綠陰寒罩。墻外碧玉交枝,渾不似、閏年生小。想向來、閱過滄桑,相伴歲寒三老。
曾經(jīng)御輦鳴鸞到。問游仙、夢痕誰掃?吹香密葉藤花外,古寺臨官道。看盡灞上柳條,兵火后、依然春好。比六榕蠻地,空杳靄、云昏曉。
此詞是王闿運因樊增祥索詩而作。詞序中之“樊承宣”即樊增祥,時任陜西按察使,依唐宋間官制,近乎承宣使。王氏詩尚漢魏六朝,因為六朝詩不能用唐代事,所以喜學六朝體的詩人也就覺得不宜用他擅長的五言詩來應樊氏所請,便改用了后起的詞體。按王氏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至西安(古長安),十七日與樊增祥等作別,樊氏“送至八仙庵,……東院看黃楊樹。右樹大可蔭畝,高可七矢,枝干盤曲,奇觀也。左樹小減,亦天下所希。晡,樊仍前送至灞橋”(《湘綺樓日記》)。次年二月廿二日,他又“錄《(太平)廣記》,得五代時八仙,以證西安八仙非(韓)湘子等輩也,蓋宋初改興慶池為之”(同上)。以詞中小序與上引日記參看,可以判斷這一闋《玲瓏四犯》當作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是年王闿運已是七十四歲的老翁,可謂閱盡滄桑。
西安的八仙庵有兩株大黃楊樹,“蓋宋時古樹”,作者此詞即以之為吟詠對象,抒發(fā)其俯仰今古、感慨興亡的情愫。詞由“漢柏唐槐”起興,饒有深意。西安是漢唐古都,道旁古木頗多,故有此言,這也是為下文引出雙黃楊預作鋪墊。漢武帝、唐太宗之世國運昌盛,但后來卻都走向衰落,光緒末年,清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是風雨飄搖,日薄西山,對此作者又豈能無感。以下兩句,“荒塵”、“斜照”頗具蒼涼蕭瑟之意,將歷史的追懷所帶出的悵惘之情物化成具體的景物,正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是也。“荒塵”,典出《宋書·禮志》:“《詩》、《書》荒塵,頌聲寂漠,仰瞻俯省,能弗嘆慨。”此處加以實化,又有陶淵明“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雜詩十二首》之一)的嗟嘆。“斜照”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更是有著豐厚文化積淀的意象,它早就是悲涼意緒的象征,用在這里,馬上予人一種歷史的沉重感。“卻訪青門”以下至歇拍,紀此番游歷,正式進入詠古黃楊的主題。“青門”,漢長安城東門,本名霸城門,以其色青,故俗呼此名,此指西安東門。而青門外又是秦東陵侯召平在秦亡后種瓜的地方,因此“青門”一詞本身也有滄桑之感。“雙樹綠陰寒罩”是寫實,但“寒罩”兩字下在這里,則使原本歷經(jīng)千載仍生機勃勃的老樹在作者憑吊往古的主觀審視下變?yōu)榘唏g冷峻的歷史見證者。“寒”與上文的“荒”,正是一脈相承。“碧玉交枝”,也就是其日記中所說的“枝干盤曲”,“碧玉”兩字,又洗脫了“綠陰寒罩”所帶的冷色調(diào),也表明全詞的基調(diào)并不是悲哀的。“渾不似、閏年生小”,是說那兩株古樹枝葉郁郁蔥蔥,足證它們?nèi)杂型⒌纳Α髡f閏年樹木沒有年輪停止生長,故作者有此言。以否定句來表示肯定意義,更有嘆賞之意。歇拍“想向來”兩句,作者想像雙黃楊伴著松、竹、梅歲寒三友閱盡人世滄桑,點出了借詠古樹作社會歷史思考的詞旨。“滄桑”云云,雖直抒胸臆,而情致緬邈,自足動人。蓋作者已歷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等內(nèi)憂外患均所熟知,明寫黃楊,暗中又何嘗不是自抒懷抱。
下片換頭憶帝西巡,詔改八仙庵為八仙宮之事。“曾經(jīng)”一句純用賦筆。“問游仙、夢痕誰掃”,問得迷離惝怳,感慨萬端。所謂“游仙夢”,是游心仙境,脫離塵俗的美夢,此則喻指清朝當年的全盛期,也就是“御輦鳴鸞到”的那個時代。如今盛世如夢,“夢痕”依稀又有誰人能將其掃盡?言下之意,是不能忘情于前代往事,當然這也就流露出對當下時世的失望。下面“吹香”兩句,點出八仙庵的位置。“吹香”云云,與上文“碧玉”的形容用意略同,寫高大的古黃楊上野藤繚繞綻放新花,香氣撲鼻;與下文寫灞水邊柳樹“兵火后、依然春好”相銜接,顯然營造的是“人事成古今,野花自開落”和“柳綠只因春,豈關興亡恨”的意境。凸現(xiàn)花木對人事的隔膜,表現(xiàn)其不因人的主觀意志而變化的欣欣向榮之態(tài),正反襯出作者孤懷渺渺的蒼涼心緒。特別是“灞上”之柳,見證了歷代折柳送別的無數(shù)往事,似乎早就應該培養(yǎng)出與人相通的感情來,但它們卻“依然”在衰世之春生長得那么無憂無慮,不免更令人憮然。但不管怎樣,“依然春好”總是令人感到寬慰的,比起“六榕蠻地”那“空杳靄、云昏曉”的情景,自然多少給人一絲希望。“六榕”,揆其詞義應是地名,大約在今湘西黔東一帶。東漢馬援征五溪,士卒多為瘴氣所傷,“六榕”當為此類地方,故曰朝暮云皆“杳靄”(煙嵐隱現(xiàn)貌)。
詞借古樹之歷經(jīng)滄桑寫作者的興亡之感,蒼涼中見出其情懷之沉郁,但他并未對世事完全絕望,所以我們讀此詞,感受到的便是惆悵而非悲痛,而這種滲透在詞中的惆悵意緒確實表現(xiàn)得非常動人。
上一篇: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詠史懷古詞作鑒賞
下一篇:董士錫《蘭陵王·江行》暮春江景慨人世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