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恨(其一)
暗雨凄鄰笛。感秋魂、吟邊憔悴,過江詞客。非霧非煙神州渺,愁入一天冤碧。夢不到、青蕪舊國。休灑西風新亭淚,障狂瀾、猶有東南壁。空掩袂,望云北。
雕闌玉砌都陳跡。暗重扃、夷歌野哭,晦冥朝夕。十萬橫磨今安在?贏得胡塵千尺。問天地、榛荊誰辟?夜半有人持山去,驀崩舟、墜壑蛟龍泣。還念此,斷腸直。
-----鄭文焯
此詞作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秋季。該年,義和團風起云涌,清廷先是發布嚴拿命令,繼而又欲借助其力抗衡帝國主義列強,最終迫于列強壓力大肆屠戮義和團。而列強為遂其掠奪野心,乘中國政局劇變之機,組成八國聯軍侵華,鐵蹄蹂躪華北大片國土,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詞的歷史背景大致如此。詞人此詞借古典詩文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悲秋情結的外殼,抒發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外敵侵略的強烈憤恨,具有高度的現實性。
上片開頭“暗雨凄鄰笛”,用晉向秀過亡友嵇康舊居,聞鄰人吹笛而作《思舊賦》以志懷念的典故,表達了對庚子事變中七月間被清廷殺死的吏部侍郎許景澄和太常寺卿袁昶的哀悼。許、袁之殞命,是因廷議和戰時反對圍攻使館和對外宣戰,忤慈禧太后旨意所致。當時許多贊同維新變法、傾向帝黨的士大夫都對之深表痛惜。而這一事件,也使清廷在如何處理義和團的問題上從原來的鉗制轉為利用,由此產生不分青紅皂白的盲目排外(如清軍虎神營士兵槍殺德國公使克林德)也為以后八國聯軍的暴行制造了口實。輕率的決定,帶來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因此,全篇首句實有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國策錯誤的深深憾恨。“感秋魂、吟邊憔悴,過江詞客”,以冤“魂”的字面意義聯系上文,以“感秋”在詩詞傳統中所積淀的傷時意義(如北周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之十一:“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轉入對局勢的感慨。“過江詞客”,是詞人以東晉初南渡長江的士人自喻,用《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的常典,表達憂國傷時的悲憤之情。“非霧非煙神州渺,愁入一天冤碧”,續寫對時事的憂慮和對忠臣冤死的悲傷。“非霧非煙”,迷茫不明之貌,當是喻指國家命運的莫測;“冤碧”,用“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莊子·外物》)的典故,“碧”字兼指天之碧色,以與“愁入”二字相契。“夢不到、青蕪舊國”,“青蕪”,雜草叢生的荒地,“夢不到”,謂做夢也不忍重到生靈涂炭的淪陷國土。此亦暗用唐溫庭筠《春江花月夜》詩“花庭忽作青蕪庭”、宋周邦彥《大酺·春雨》詞“況蕭索、青蕪國”句意。“休灑西風新亭淚,障狂瀾、猶有東南壁”,仍用前引《世說新語》的同樣典故,謂東南之地尚保平安,總算不幸中的大幸。按該年五月,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通過外國駐滬領事與列強達成東南互保有關協議,長江中下游一帶遂未受列強荼毒。據《世說新語》記載,新亭對泣之時,“唯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詞人正因東南一帶半壁江山生機未泯,故有此“障狂瀾”之一絲欣慰,而這也是全詞中惟一的一抹亮色。上片末韻“空掩袂,望云北”,化用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宋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詩意、詞意,抒發了詞人替京都擔憂、為君國生悲的忠愛纏綿之情,以之結束上片,饒有深意。
下片換頭“雕闌玉砌都陳跡”一句,從南唐李后主《虞美人》詞“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變化而來,字面意義與李詞相反而哀傷之感則同。“暗重扃、夷歌野哭,晦冥朝夕”,再以陰郁的筆墨描寫“青蕪舊國”的“神州”大地的凄慘景象。“重扃”,重門;“夷歌野哭”,指外國侵略者的歌聲和中國老百姓的哭聲,化用唐杜甫《秋興八首》中的“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兩句中“暗”、“晦”、“冥”皆為冷色調詞,組合起來,極具感染力。“十萬橫磨今安在?贏得胡塵千尺”,嘆息驅敵御侮的軍力今已難覓,使侵略者能夠恣意凌虐。“十萬橫磨”,語出《舊五代史·景延廣傳》“(后)晉有十萬口橫磨劍”;“贏得”,落得。“安在”一問,深表失望,情見乎辭,讀之令人扼腕。但詞人仍抱有希望,乃再發一問:“問天地、榛荊誰辟?”誰能夠掃除腐惡開辟新路?“榛荊”,特指清統治階層中頑固守舊的后黨人物,泛指一切腐惡勢力。這一問,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供選擇,這當然是詞人這一代中華民族才士的歷史性悲劇。應該說明的是:上片謂“障狂瀾”,是指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尚可支撐殘局;而此問“榛荊誰辟”,則是從在根本上解決救亡問題的角度出發,兩者程度上是有深淺之別的。“夜半有人持山去,驀崩舟、墜壑蛟龍泣”,最后,詞人想到《莊子·大宗師》中“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的寓言,深感在這樣艱危的時局下,最高決策層仍缺乏清醒認識是多么可怕。他“還念此,斷腸直”,真痛不欲生了!全詞就這樣在極其沉重的氣氛中打住。
今人嚴迪昌《清詞史》謂鄭氏《賀新郎·秋恨》二首是“《樵風樂府》中僅見的風骨勁峭的作品”,“沒有他那徜徉山水、流連景物之篇的生澀密深的弊病”,雖說對鄭氏詞作蕭散清逸的主體風格評價嫌低,但總體上看,是很能把握其傷時之作的藝術特征的。在庚子事變前后,許多愛國詩人、詞人都有類似的筆墨,即如此詞結末所用《莊子》藏舟藏山之典,著名詩人陳三立就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條約簽訂后所寫的《曉抵九江作》一詩的首句“藏舟夜半負之去”中用過,此詩表現的正是“撫膺家國逼燈前”這樣的憂國內容。而在此期各家感懷時事的詞作中,鄭文焯的這首詞堪稱思想性、藝術性雙佳的上品。
上一篇:蔣景祁《賀新郎·壬戌端午追和劉后村韻》清代詞作鑒賞
下一篇:文廷式《賀新郎·別擬西洲曲》清代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