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化修辭手法
[定義]主觀的情感非常強烈時,不禁把周圍一些物象注入自己的情感,使其瞬間主觀化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化境。
“情化”是王易《修辭學》中所用術語,陳介白稱之“化境”(《修辭學》)。“情化”的特征在于說寫者賦予物象以人的情感與行為,物象可以被人格化,也可以依然故我,依舊是物,并未人格化。
[例釋]
例1: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木,下有傷心之春草。……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李白《灞陵行送別》)
例2:天地為愁,草木凄悲。(李華《吊古戰場文》)
“傷心”春草,“斷腸”處所,天地“愁”,草木“悲”,都是因為言說者情感濃烈,而使物象一瞬間情化的緣故。
王國維“境界說”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分。“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情化”即屬“有我之境”。從現代美學角度闡釋,情化產生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發生是由于審美主體在凝神觀照事物之時,瞬間由物我兩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使無情事物有情化。
上一篇:什么是潛詞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攝外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