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 軾
題西林壁,詩篇名。宋蘇軾作。七言絕句。見《蘇東坡全集》。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貶所遷汝州,五月間途經(jīng)廬山作此詩。同時所作的游廬山詩還有七首,本詩則是一首帶總結性的題詠。西林寺一名乾明寺,位于廬山七嶺之西,故蘇軾云:“最后與摠老同游西林……仆廬山詩盡于此矣。”(《東坡志林》卷一)至此,詩人回顧游山的歷程,才心有所悟,豁然開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游山過程中從不同方位所得的印象是分散各異的,因而詩人悟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亦即只有高瞻遠矚,才能認識事物的全貌和本質。詩人從尋常的生活現(xiàn)象中提煉出精辟的哲理,依托景物而發(fā)揮議論,給人以心智的啟迪。此詩精妙雋永的理趣歷來為人所稱道,“廬山真面目”也成了流布廣泛的習語。
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據(jù)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四月發(fā)黃州,自九江抵興國,取高安,訪子由,因游廬山……”可知此詩約作于是年五月間。同時所作的游廬山詩,有《初入廬山五言絕句》(三首)、《瀑布亭》、《廬山二勝》(兩首)、《贈總長老》等七首。《廬山二勝》前有短序云:“余游廬山,南北得十五六(意謂游程所至達全山十分之五六),奇勝殆不可勝紀,而懶不作詩,獨擇其尤佳者作二首。”又《東坡志林》卷一“記游廬山”條自述在廬山所作諸詩,“最后與總長老同游西林”,“仆廬山詩盡于此矣”。可知這是他游遍廬山之后帶有對廬山全貌的總結性的題詠。知道了這一背景,極有助于對這首詩的理解。
西林寺又稱乾明寺,位于廬山七嶺之西。姚寬《西溪叢語》評此詩首句謂:“南山宣律師《感通錄》云:‘廬山七嶺,共會于東,合而成峰。’因知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句,有自來矣。”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攝遠近高低的全部峰嶺在胸中構成整體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廬山》第一首中所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樣,只能看到峰巒陂陀的偃蹇(偃蹇,高聳貌)之狀了。
次句“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本作“遠近看山各不同”,語意更明晰,但內(nèi)涵較窄,只有“遠近”而不及“高低”,頗疑蘇軾初作如此,而以后改成今句。所以此句實應讀作為“遠近高低看山各不同”,方與次句的“識”字緊密扣合。遠處、低處所“識”的廬山,只是青山偃蹇,蔥蘢一片;愈貼近、愈登高,則眼中所“識”之山中景物又隨身之所至而各各不同。此時此際,廬山的局部的“真面目”方能收于眼底。若問:“廬山就如你眼中所見么?”如果答道:“那還有問題!我不是親自經(jīng)歷了廬山么?”這回答好像沒有錯。其實僅就所見的一峰一巒,一樹一石,和別的山一峰一巒、一樹一石相比,并無多大差別,并不足以反映廬山的全部風貌。廬山的全景,廬山的“真面目”,它的總體形象,反而只有在遠眺和鳥瞰時才能顯現(xiàn)。因此詩人嘆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詩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和綜合等耐人尋思的概念。蘇軾慨嘆身在山中反不識山的真面目之時,其實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后的見道之言。是經(jīng)過了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因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悟到“身在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時反而不識其真面目的事理。這時如果再下山回顧,眼中的山勢雖仍然“偃蹇”如舊,但已不是如未游之前的“無素”和“不相親”了。這時的廬山,在他已不是籠統(tǒng)的膚泛的面目,而是達到了具體的抽象。
這樣,山水詩就具有了哲理性,不僅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傳誦和吟味,同時也成了人們諷喻某種社會現(xiàn)象的熟語。能產(chǎn)生這樣的作用,就證明了這首詩的強大生命力。
上一篇:黃庭堅《題子瞻枯木》古詩鑒賞
下一篇:王安國《題滕王閣》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