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鷺洲③。
總為浮云能蔽日④,長安⑤不見使人愁。
【注釋】
這是一首懷古抒情之作,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李白作。
①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借指士大夫、官紳。
②二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一作“一水”。
④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
⑤浮云蔽日:喻奸邪當道,正義不彰。
④長安: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鳳凰臺
【大意】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里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賞析】
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能夠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過去,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成為歷史,只剩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
想當年雄姿英發的吳帝孫權,風流倜儻的六朝名士,以及眾多的英雄豪杰,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并沒有留給歷史值得紀念的東西。面對英雄的消逝,總會有一些感慨,卻不值得有絲毫的惋惜。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的規律,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人力有窮,造化無盡,當人間面目全非的時候,大自然依然如故,不為誰改變,也不因誰動容。三山還是那樣渺遠,白鷺洲橫亙于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自然力是如此的巨大、恢闊,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時刻展示著它的永恒無限。
金陵,曾經是六朝的帝都,繁華不再;但長安,作為當今的帝都,繁華依舊。念及此,總是忍不住朝長安的方向遠眺,那是心之所向的地方。然而,浮云悠悠,長安遙遠,身處金陵如何能夠看到呢?這浮云就像那些橫行無忌的奸佞一樣,總是遮住太陽的光芒,妨礙正義彰顯。壯志難酬,難免讓人哀怨如縷;報國無門,總是使人心痛。
【拓展】
唐代崔顥曾作《黃鶴樓》,使游覽黃鶴樓的李白感嘆“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這是著名的“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故事。此后,李白來到金陵鳳凰臺,作《登金陵鳳凰臺》,欲與崔顥一較高下,二詩無論境界還是技巧均已臻化境,難分伯仲。崔顥《黃鶴樓》全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上一篇:《登池上樓》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下一篇:《登飛來峰》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