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菩薩蠻
黃云紫塞三千里,女墻西畔啼烏起。落日萬山寒,蕭蕭獵馬還。
笳聲聽不得,入夜空城黑。秋夢不歸家,殘燈落碎花。
詞譯
邊塞三千里,何處是盡頭?
大漠孤城著甲衣,盡是金戈鐵馬憶。幾縷風聲蕭瑟,數聲枯鴉悲啼。日落西歸,群山畏寒而嗚咽。北風呼嘯,戰馬巡狩亦回營。縱然相思起,無人將把胡笳吹。天已黑,夜已深,空城待人歸。欲入夢中尋故鄉,卻被秋風擾,執筆待把愁思藏。
評析
從此詞“秋夢不歸家”之句看,可能與上一首詞(《菩薩蠻·榛荊滿眼山城路》)作于同一時期。
上闋描繪邊塞黃昏蒼涼的秋色。首二句,“黃云紫塞三千里,女墻西畔啼烏起”。
“黃云紫塞”,指黃河長城一帶的西北邊塞之地,距京師有數千里之遙。“黃云”出自唐詩人王之渙名句“黃河遠上白云間”。“紫塞”,據《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一說雁門草皆紫色,故名。“女墻”,城上墻名女兒墻,詞中指代城墻。此二句以如椽之筆寫景,不勝開闊,直追盛唐邊塞詩。單看之,無絲毫狹小局促、落落寡歡之感,謂詞人被邊塞特有的秋景深深吸引,亦無不可。接下是“落日萬山寒,蕭蕭獵馬還”,豪壯大氣不改,初添蕭索蒼茫之感。上闋四句,連而讀之,自是一幅流動的畫面:近有城墻西邊的“啼烏”,遠則是落日與群山,在紅紅的落日與蒼莽的群山的襯托中,又有獵馬飛馳而來。詞中的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把邊塞景色的特點,完全體現出來了。
下闋是描繪入夜之景和抒發思鄉之情。“笳聲聽不得,入夜空城黑。”“笳聲”指胡笳聲。塞上本來就多悲涼之意,與詞人的遠戍之苦、思家之心,融合在一起,而胡笳吹起時,那嗚嗚的聲音,使邊地的開闊感和詞人的驚異感頓然消失,充溢著的是一片悲涼的情調,詞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所以詞人說“笳聲聽不得”,因此整闋詞的詞情在微微的灰白之后,忽然黯淡起來。而“空城黑”三字,又為詞境增加了些許荒漠凄涼之意。這兩句在肅殺中寓悲涼,展現出詞人已經蓄滿的感情,直至引出末二句“秋夢不歸家,殘燈落碎花”。“秋夢不歸家”是抒情,是感嘆,道出了深蘊的悲愴孤獨的思鄉之情。“殘燈落碎花”是寫眼前實景,詩人“歸家”而不得,希冀于夢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殘燈”下獨坐了。
上一篇:納蘭《菩薩蠻·白日驚飆冬已半》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落花時·夕陽誰喚下樓梯》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