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
【題解】
本篇選自《孟浩然詩集箋注》卷上。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州區)人。唐詩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后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作品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風格清淡幽遠。有《孟浩然集》。今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等。
《岳陽樓》詩題一作《臨洞庭》,又作《望洞庭湖上張丞相》、《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含虛混太清(1)。氣蒸云夢澤(2),波動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3)。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注釋】
(1)虛、太清:均指天空。此句意謂水天相連,含容天宇,混而為一。(2)云夢澤:古時洞庭湖一帶低洼之地的統稱,范圍很廣。(3)端居:平常居處。猶隱居不仕。恥圣明:有辱清平治世。
【導讀】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闊大。這兩句是寫站在岳陽樓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澤,波濤奔涌,好似搖動了岳陽城。后四句則“比物寫志”,表達自己生在太平時代卻無建樹的羞慚,以及希望入仕卻無人舉薦的怨艾,說明詩人并未放棄一展抱負的熱情和機會。
此詩“興象”特出,詩人的情感與物象融為一體,氣勢磅礴而又含蓄蘊藉,獨具意味。
上一篇:《張九齡集校注》感遇(其七)閱讀理解
下一篇:《孟浩然詩集箋注》夜歸鹿門寺·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