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七律·到韶山》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題解】
韶山,即韶山沖,毛澤東故鄉,詩題“到韶山”,表明為回鄉詩。詩人自謂離別32周年,逆推離鄉之期當在1927年。為革命而離鄉,革命成功而回鄉,此中況味,真是“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此次回鄉時間是1959年6月25日下午五時許。6月26日到韶山學校,與師生暢談并合影。下午,到韶山水庫,游泳約兩小時。復至父母墓前,獻上幾束松枝,深鞠一躬。離墓地,邀數名老人座談,且留與同餐。晚住招待所,正好電燈壞,毛澤東說:“我今晚興致勃勃,要寫一首詩,你們給我找個煤油燈。”一燈橘黃,照著這位韶山之子。他伏案而書,《到韶山》一詩問世。為什么不寫“回”韶山呢?回鄉不是更感親切?著一“到”字,避一“回”字,或許是詩人故意要稀釋心中的濃情。熱腸語,冷聲言之,加一頓挫,更顯思緒萬千。
【注釋】
[咒逝川]慨嘆光陰流逝。逝川,流水,喻時光。參見《水調歌頭·游泳》注。
[農奴戟]喻農民起義。戟,古代戈、矛一體的兵器,可用以直刺與橫擊。
[稻菽]指莊稼。菽,豆類植物。
【品評】
鄉情最濃,鄉思最綿,回鄉的感覺最好。領袖也不例外。“別夢”二句,總領全詩,概述離鄉32年,鄉思如縷,鄉愁如夢,日思夜盼,揮之不去。首句從五代張泌《寄人》之“別夢依依到謝家”化出,易“到謝家”為“咒逝川”,是為了增強時間憂嘆,也是生命憂嘆。“咒”,不是直言相詈,僅表示無奈狀態下的叨念與嘆惋??。“夢”有二解,一是做夢,夢回故園;二是人生如夢,蹤跡無尋。二解皆通。聯系“三十二年前”的“前”字,似將詩人之“夢”定格于對離家及離家后的生命回味為宜。
接下來頷、頸二聯,是對別“夢”的藝術闡釋。“紅旗”對“黑手”,兩種力量、兩種命運之搏斗也;“犧牲”對“新天”,堅持革命、必定成功之感受也。所以,詩人的“夢”,既不玄虛,又不消沉,真如一曲國際悲歌,伴著詩人的足音,由青年走向壯歲。“紅”與“黑”的對比,最有時代特征。“紅”是一個系列(紅旗、紅星、紅軍、紅色政權……),“黑”也是一個系列(黑幫、黑手、黑名單、黑暗統治……),在對立兩極,醞釀中國的百年悲歡。等到毛澤東回韶山時,“紅”已變成中國的基本色,“黑”則化為飄逝的記憶。“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此二句語新,意新,豪氣干云,是詩人與革命的毛澤東的創造。
尾聯走出“別夢”幻境,回到現實,展示詩人回鄉見聞。加一“喜”字,情緒全變。“喜”從何來?既從勝利(日月換新天)來,亦從豐收(稻菽千重浪)來,可見,毛澤東的喜悅包含了革命與建設的雙重驗證!稱農民為“英雄”,初看褒揚過甚,細推敲,則與毛澤東一貫主張“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相契合。
此詩詩情之妙,在于將游子思鄉“柔情”與大丈夫報國“豪情”交融于一,而具剛柔兩象。
上一篇: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七律·登廬山》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