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淮①中晚泊犢頭②
春陰③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注釋】
①淮:淮河。
②犢頭,犢頭鎮,在今江蘇淮陰縣境內洪澤湖地區。古時與泗州城、洪澤鎮同為湖區三大重鎮,地處泗口和汴口之間的淮河岸邊,為水上交通要道和官路南來北往的驛站。后為湖水所淹。
③春陰:春天的陰云。
賞析
蘇舜欽(公元1008年—公元1048年),北宋詩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父移家開封(今河南開封)。宋仁宗景祜元年(公元1034年)中進士。
娶宰相杜衍之女。曾任蒙城及長垣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性情剛烈,言詞大膽激越。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四月,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囑其屬官劾奏蘇舜欽,言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滄浪亭。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蘇舜欽早期詩作,充滿激情,感激頓挫而發其郁積,語言明快豪邁,形成他豪獷雄放而超邁橫絕的主導藝術風格。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詩作,風格幽獨閑放,與前期詩作大相徑庭。有《蘇學士文集》。
此詩應寫于慶歷元年到五年間,時詩人為母赴喪守制,后又被罷官,幾經淮水。曾有詩云:“五年六經此,仰首嘆勞生。山是往時色,人皆近日情。機心去國少,塵眼向誰明?物理吾俱曉,漂流安足驚!”(《過泗水》)這首詩中,詩人首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天幕低垂、原野空闊、春草青青的圖畫,偏幽之處,一樹春花不時映入眼簾。這里詩人用“幽”來描述花的位置,用“明”來形容花的鮮艷,再加上一個“時”字,那一樹鮮花仿佛活了一般,隨風擺動,若隱若現,婀娜美姿盡現眼前。沉悶的畫面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這正是詩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天色已晚,詩人泊船于古祠之下。風雨來襲,詩人在古祠之下觀景,孤零零的小船隨著淮河的春潮起伏搖曳,籠罩在一片蒙蒙煙雨之中。前兩句是人動物靜,后兩句是人靜物動。這種動中觀靜、靜中觀動的藝術構思,使主體與客體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把詩人那種悠閑、從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風度展示出來。從詩中所創造的意境來看,詩人當時應是無官一身輕,但到底是守制期間還是罷官之后所作,歷來說法不一。不管怎樣,詩人借景抒懷,既暗含了朝政的昏暗,也展示了自己遠離朝官場,身在江湖,縱觀滿江風雨,笑看潮起潮落的狀態和胸懷。與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古詩《羅隱·籌筆驛懷古》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