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德福 【本書體例】
【原文】:
凱風自南(1),吹彼棘心(2)。棘心夭夭(3),母氏劬勞(4)。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5)。母氏圣善(6),我無令人(7)。
爰有寒泉(8),在浚之下(9)。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10),載好其音(11)。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鑒賞】:
關于《凱風》主題,歷來說法不一。《詩序》、《詩集傳》以為是美孝子詩。“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爾。”魏源、王先謙以為是“事繼母之詩”(《魏源·詩古微》),“孤子為人所苦,人即繼母”(王先謙《詩集疏》)。聞一多先生認為全詩皆寫“喻母受父之虐待”“名為慰母,實為諫父耳。”還有人認為此詩是一首悼念亡母的悼詩。但更多的學者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兒子感念母親撫育的辛苦,自責不能安慰其母心。
凱風,即南風。“南風長養,萬物喜樂,故樂凱風。凱,樂也。”(《孔疏》引李巡語)。詩前二章均以凱風吹棘樹起興,比喻母親對孩子的撫育。和風從南方吹來,由“吹彼棘心”到“吹彼棘薪”,暗示棘樹已由幼小的荊芽逐漸長成為能作柴薪的樹木。這里,由“心”之為”薪”一字之易,簡潔而生動地寫出孩子在母親關懷撫養下成長的過程。以“凱風”喻母,以多刺難長的棘樹喻孩子成長的不易,都是十分貼切的。由于“母氏劬勞”,才使“棘心夭夭”。想到母親的辛勞、善良,做兒子的該怎樣才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但從“我無令人”句看,兒子們卻都沒善德,都沒成材。思念及此,真個是辜負了母親的一片深情。由于內心的不安和愧疚,因而表現出沉重的反躬自責之意。
第三、四章,又分別以“寒泉”、“黃鳥”起興。其含義如《詩毛氏傳疏》所說:“后二章以寒泉之益于浚,黃鳥之好其音,喻七子不能悅其母,泉鳥之不如也。”這是一點也不錯的。七子既覺愧對母恩,就不由地觸目生情,看到清涼的寒泉滋潤浚的土地,小小的黃鳥唱出悅耳的歌聲,以報答天地造物的恩德,對比之下,更覺自己不如泉鳥之多情。由是反復詠嘆“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其哀哀自責之情得到更為強烈的抒發。
在藝術技巧上,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如以能生養萬物的“凱風”喻母愛,以難以成長的“棘”喻七子,都非常之生動與貼切,既寫出了母親的恩澤,又寫出了母親的辛勞,含蘊了極大深情。另外,這首詩的對比手法也很突出,一方面詠嘆母親的辛勞,一方面又自責自己的愧對母親。在反復詠嘆與自責之中,既突出了母親的形象,也表現了對母親的深情,讀來非常真摯感人。
上一篇:《鳧鷖》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出其東門》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