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
欲驗春來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周邦彥
這首小詩題曰“春雨”,并不詠春雨其物,也不描繪雨景,而是寫春雨所帶來的“喜”意。不過,“喜”意不曾顯露在字面上,它蘊蓄在意象之中。
從詩意看,詩人似乎是站在一個什么地方觀賞著春雨后的景象。從他視野之廣來看,其時他似在樓上憑欄靜觀。
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需要雨露滋潤,恰好連下了幾場春雨。按照一般寫法,在詩的開首,他應該先發出類似“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那樣的贊美,然后再寫由此而生的喜意,然而他卻略去了這個前奏,直接從喜意寫起。
他從樓上放眼望去,先看見一群耕人,他們正在小樹林的土堆旁,扶著耒(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交談著什么。因為春雨下得透,有利于莊稼的生長,耕農們想必是在談論著“春雨貴如油”啦,“風調雨順,豐收在望”啦之類的話題吧?一個“語”字,令讀者想見耕人們的喜悅心情。
詩人目光移開耕者,又望見了花兒。那些花兒,幾經春雨的潤澤,早已是爭開競放、萬紫千紅,匯成一片花的海洋了,它擋住了詩人的視線,望不見花的那邊還有什么,而唯見“花外時時落一鷗”。許是花外有條不太寬的河流吧,春雨之后,河水猛漲,碧波粼粼,喜得那鷗鳥不時撲入河中(去戲水)。“落”字用得妙: 可以想見鷗鳥拍打翅膀,徐徐向下降落的神態,點綴著春雨后的自然景色。
一二句,詩人全由側面落筆,含蓄地描寫了耕人、鷗鳥的喜意,那顯然是由春雨而帶來的喜意,但字面上還不曾出現“春雨”二字。三四兩句便作正面點題描寫。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不由想道: 我倒也想要察看一下,入春以來已究竟下了多少雨?于是他的目光便搜尋著,搜尋著,發現了一處野塘,那塘水已經溢了出來,水面上簡直可以轉動一條小船,雨水下得真夠多的了。此時,詩人心頭之喜必也似水一樣而“漫”了,不過他終究沒有明寫出“喜”字來,而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
上一篇:張耒《初見嵩山》賞析
下一篇:唐庚《春日郊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