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①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②金閨萬里愁。
【注釋】
①海:青海。
②無那:沒有那種。
賞析
王昌齡的《從軍行》共七首。盛唐邊塞詩日趨繁榮,是唐玄宗重視邊事設節度使所致。節度使要長期負責一個區域的邊事,很需要吸引內地的士人來任職。士人到邊庭比較容易施展抱負,因此不少人向往邊庭,渴望得到邊庭更多的信息。寫邊塞詩便成為時尚。而王昌齡弱冠即遠游西北邊塞,甚至到過碎葉城。雖未必從軍,但到了邊庭,自然會較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邊庭。邊庭生活獨特新奇,從而激發了詩人無限的創作沖動。
這首詩開篇即用“烽火”二字,一下把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茫茫邊塞。然后詩人用黃昏、海風、秋寒、碉樓來渲染出一種蒼涼寂寥的氛圍。然后詩人將鏡頭推近,最后聚焦到烽火城西邊的百尺碉樓之上,只見一名軍人獨坐在那里。這里詩人用了一個“坐”字,可見這名軍人不是在站崗,那么他靜靜地坐在寒風里,在看什么?在想什么?讓人馬上聯想到他是不是想家了,或者挨批了,等等。這時他拿出羌笛,笛聲打破了周圍的沉寂,《關山月》那威武雄壯的旋律里,根本沒有內地那種金閨之愁。這里詩人用“無那”二字將軍人的豪邁之氣充分地表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中的“無那”二字,很多書上都注為“無奈”。豈知若取無奈之意,詩人那滿腔的豪情將化為烏有。也就違背了詩人七首從軍行的主旨。那么,軍人們離家萬里,辭別親人,他們怎么會沒有思念之情呢?詩人既然提到了愁,那就是說他們有愁,但那份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因為這是在軍營。很多書里都注有:那嗚嗚咽咽的笛聲,將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之情推向高潮。筆者不以為然。
因為笛聲里傳來的是《關山月》,而不是《梅花落》,根本沒有悲凄之意,分明卻有雄壯之音。何況軍人思親,往往都在夜深人靜之后,詩中所寫黃昏之際,若也作此理解,頗為牽強。在這首詩里,詩人營造的氣氛是蒼涼而不是悲涼,表現的情緒是豪情而不是悲愁。正如他在《從軍行·其二》里所寫:“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詩人的意思是,歌舞換來換去老是唱些離情別恨,這不是擾亂軍心嘛。作為下官,聽不下去,就只有走出帳外,看到的是一幅秋月長城的壯闊美景。詩人的豪情一下子找到了寄托,愛國情懷和雄心壯志立刻洋溢出來。
關于“無那”一語,可同時參考王維《酬郭給事》詩:“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意思是我不辭年邁,真想隨你進退。可是體弱多病,還是辭官引退吧。
上一篇:古詩《王昌齡·出塞》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粲·七哀詩·其一》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