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風之什
谷風之什
谷風之什,包括谷風、蓼莪(é)、大東、四月、北山、無將大車、小明、鼓鐘、楚茨、信南山10篇。第一篇是一首棄婦詩;二至七篇為下層官吏或役夫憂時感傷的哀怨之詩;第八篇描寫詩人聆聽樂歌,懷念友人的傷感;最后兩篇,都與貴族祭祀神靈和頌神有關,可能為西周早期作品。
谷風
【原文】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習習谷風,維風及頹(1)。將恐將懼,寘(2)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
習習谷風,維山崔嵬(3)。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釋】
(1)頹:旋風。
(2)寘(zhì):同“置”,放置。
(3)崔嵬(wéi):山高峻的樣子。
【譯文】
東風和煦輕輕吹,春雨綿綿下不停。當初艱難恐懼時,只有我來救助你。
如今安樂無憂時,你竟把我來拋棄。
東風和煦輕輕吹,旋風不斷呼呼響。當初艱難恐懼時,把我抱在你懷里。
如今安樂無憂時,把我忘記狠拋棄。
東風和煦輕輕吹,吹過挺拔高山頂。世上百草都會死,萬木也有枯萎時。
忘掉我的大恩德,卻把小錯記得清。
【解析】
這是一首棄婦詩。詩中的女子與丈夫曾經共患難,但待到如今安樂時,卻無法與丈夫有樂同享,狠遭拋棄,因此借詩抒情,聊表悲傷哀怨之情。詩歌用風雨起興,被丈夫遺棄的女子,面對這凄風苦雨,徒增了無限的傷懷愁緒。本詩語言凄惻委婉,只是娓娓地敘述被遺棄前后的事實,卻不加譴責之句,可斥責的意思已充分表露。同時這也說明這位“只怨不怒”的女子是一為性格懦弱為人善良的勞動婦女。
蓼莪
【原文】
蓼蓼(1)者莪(2),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3)。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4)矣,維罍(5)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6)?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7)我。
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8)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注釋】
(1)蓼(lù)蓼:形容植物高大。
(2)莪(é):一種草,即莪蒿。
(3)劬(qú)勞:與下章“勞瘁”皆勞累之意。
(4)罄(qìnɡ):空。
(5)罍(léi):盛水器具。
(6)怙(hù):依靠。
(7)鞠:養。
(8)何:通“荷”,承擔。
【譯文】
看那莪草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父母親,撫養我真太辛勞!
看那莪草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父母親,撫養我真太勞累!
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壇子自覺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
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誰來依?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
父母辛苦生下我,父母勞累養大我。
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愿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
想報父母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
南山高峻難逾越,飆風凄厲令人怯。大家都沒不幸事,為何獨我遭此劫?
南山高峻難邁過,飆風凄厲人哆嗦。大家都沒不幸事,不能終養獨有我!
【解析】
這是一首行役在外,不能贍養父母的孝子所做的一首哀怨之詩,詩人抒發了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本詩六章,分三層意思。首二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孩子辛苦勞累;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后兩章第三層承接“昊天罔極”,抒寫遭遇不幸。贍養孝敬父母的美德從千年前就已經是我們祖國的優良傳統,時至今日我們更應該將其發揚光大,延續下去。由此可見,《詩經》這部典籍為我們民族精神的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
大東
【原文】
有饛簋飧(1),有捄棘匕(2)。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3)顧之,潸焉出涕。
小東大東,杼柚(4)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5),無浸獲薪。契契寤嘆,哀我憚(6)人。
薪是獲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7)佩璲(8),不以其長。
維天有漢,監(9)亦有光。跂(10)彼織女,終日七襄(11)。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12)彼牽牛,不以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13),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14)酒漿。
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注釋】
(1)饛(ménɡ):形容食物裝滿的樣子。簋(ɡuǐ):古代一種圓口、圈足、有蓋、有座的食器,青銅制或陶制,供統治階層的人使用。飧(sūn):熟食,晚飯。
(2)捄(qíu):形容長而彎曲。棘匕:酸棗木做的勺子。
(3)睠(juàn)言:同“睠然”,眷戀回顧的樣子。
(4)杼柚(zhù zhóu):杼,織機之梭;柚,同“軸”,織機之大軸;合稱指織布機。
(5)氿(ɡuǐ)泉:泉流受阻溢而自旁側流出的泉水。
(6)憚:同“癉”(dàn),疲苦成病。
(7)鞙(juān)鞙:玉佩長長的樣子。
(8)璲(suí):貴族佩帶上鑲的寶玉。
(9)監:同“鑒”,照。
(10)跂(qí):同“歧”,分叉狀。這里指三星鼎足而立的樣子。
(11)七襄:七次移易位置。古人一天分十二時辰,白日分卯時至酉時共七個時辰,織女星座每一個時辰移動一次。
(12)睆(huǎn):明亮的樣子。
(13)天畢:畢星,八星組成的星座,狀如捕兔的畢網,網小而柄長,手持之捕兔。
(14)挹(yì):舀。
【譯文】
簋里熟食滿當當,棗木勺子彎又長。大路平坦如磨石,筆直好像箭一樣。
貴人路上常來往,小民只能瞪眼望。轉過頭來心悲傷,眼淚汪汪濕衣裳。
東方遠近諸小國,織機布帛空蕩蕩。葛麻草鞋纏又綁,只能靠它踏冰霜。
得意洋洋那公子,滿載行車大路上。來來去去數十趟,教我心痛如斷腸。
泉水橫流清又冷,砍下柴來莫浸濕。憂愁難睡長嘆息,可憐我們病苦人。
砍下樹枝當燒柴,還要裝車往回運。可憐我們病苦人,也應休息養養神。
東方各國的孩子?辛苦服役無人問。周人公子哥兒們,衣服華麗多鮮新。
周人貴族家子弟,熊羆皮袍穿在身。可憐臣民家孩子,個個當差在衙門。
有人飲用香醇酒,有人喝不上米漿。圓圓寶玉佩身上,不是才德有專長。
看那天上的銀河,照耀燦燦閃亮光。鼎足三顆織女星,一天七次移動忙。
縱然織女遷移忙,卻未織出好紋章。牽牛三星亮閃閃,不能拉車難載箱。
星星在東叫啟明,星星在西叫長庚。天畢八星柄彎長,把網張在大路上。
南天有那簸箕星,不能簸米不揚糠。北方有那斗星宿,無法用它舀酒漿。
南天有那簸箕星,吐出舌頭口大張。北方有那斗星宿,起舉斗柄向西方。
【解析】
這首詩表現了東方小國人民對西周王室徭役過重賦稅不公的怨恨。詩歌通過大量的對比手法,鮮明地塑造了兩個對立的形象:一個是殘酷、貪婪、驕奢的西人剝削者形象,一個是被榨取、被奴役、被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對西人滿懷仇恨的東人形象。詩通過這兩個典型形象的刻畫,深刻地反映了兩個階級的對立。本詩前半部分使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人民勞役不息、痛苦不堪的社會狀況;后半部分則轉向天上星宿的描述,用天漢、織女、牽牛、長庚、天畢、北斗、南箕等形象來比喻象征西周剝削者,充滿想象的浪漫主義寫法使這首詩的思想表達更為深刻。
四月
【原文】
四月維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1)。亂離瘼(2)矣,爰其適歸?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為殘賊(3),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載清載濁。我日構(4)禍,曷云能穀?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
匪鶉匪鳶(5),翰飛戾天。匪鳣匪鮪(6),潛逃于淵。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7)。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注釋】
(1)腓(féi):此系“痱”的假借字,指(草木)枯萎或生病。
(2)瘼(mò):病,痛苦。
(3)殘賊:摧殘損害。
(4)構:通“遘”,遇。
(5)鶉(tuán):雕。鳶(yuān):老鷹。
(6)鳣(zhān):大鯉魚。鮪(wěi):鱘魚。
(7)桋(yí):赤楝。
【譯文】
四月已經是夏天,六月酷暑將過完。祖先不是別家人,怎忍讓我受熬煎?
秋日有風風凄凄,百草凋零百花稀。顛沛流離痛苦深,何時才能回家里?
冬日寒氣真凜冽,狂風肆虐呼嘯刮。沒有一家不快活,獨我遭災多悲切!
好樹好花滿山開,既有栗樹也有梅。慘遭破壞與殘害,不知那是誰的罪。
看那山間泉水橫,一會清來一會渾。我卻天天遇禍患,如何能做有福人?
長江漢水浪滔滔,統領南方諸河道。鞠躬盡瘁為國事,可是沒人說我好。
為人不如鷹和雕,振翅高飛上云霄。為人不如鯉和鱘,潛入深淵把命逃。
蕨菜薇菜山里長,杞樹桋樹洼地栽。我今作首歌兒唱,滿腔悲哀訴說來。
【解析】
這是一個苦于禍患的下層官吏的憂時感傷之作。作者通過主觀心境與客觀環境兩方面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悲哀之情。尤其是對客觀環境描寫,更能從無形中體現作者的悲苦:一是寫經歷時間之長,從“四月維夏”到“冬日烈烈”三個季度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苦不堪言;二是寫各季的自然環境,無論是夏季的酷熱溽暑還是深秋的蕭瑟惻愴抑或是冬日的天寒地凍,都襯托出了自己憂傷的心境。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十分成功,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結構整齊,感情真摯,充分體現了“告哀”的旨意。
北山
【原文】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1),憂我父母。
溥(2)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3)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4)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5)。
或湛(6)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注釋】
(1)盬(ɡǔ):休止。
(2)溥(pǔ):古本作“普”。
(3)旅力:體力。
(4)息偃:躺著休息。
(5)鞅掌:指公事繁忙。
(6)湛:(dān):同“耽”沉湎。
【譯文】
登上高高的北山,我把枸杞來采摘。身強力壯的士子,從早到晚不停歇。
君王差事無休止,心中憂愁念父母。蒼天之下的土地,沒有不屬于君王。
四海之內的臣民,都是君王的臣仆。大夫派差不公平,我之差事真辛苦。
四匹公馬不停跑,差事太多沒有完。夸我年壯未衰老,說我身強力又壯。
身體健壯精力旺,可以辦事走四方。有人安閑只休息,有人為公盡全力。
有人終日床上躺,有人奔走不停息。有人辛苦不知怨,有人勞累多憂愁。
有人優游又安閑,有人公事太繁忙。有人享樂沉于酒,有人憂心怕遭禍。
有人信口夸夸談,有人萬事皆動手。
【解析】
這首詩表達了一位下層小官對社會分配不均,差事繁重的抱怨和斥責。《詩經》中類似的篇章并不少見,這也在客觀上暴露了周朝社會統治階級內部上下關系的深刻矛盾,反映了宗法等級社會的不平等性及其隱患。
詩分六章。詩人首先抱怨公差繁重致使自己無力贍養父母;接著感嘆同為王臣,卻如此勞逸不均,統治者竟然以年輕力壯為借口將差事都壓給下層小官來辦;最后三章以兩兩對比的方式列舉出上下級勞逸不均的鮮明事實,無形中讓人感受到了黑暗與不公。仔細想來,如今的社會中何嘗不存在這樣的現實?
無將大車
【原文】
無將(1)大車,祇自塵兮。無思百憂,祇自疧(2)兮。
無將大車,維塵冥冥。無思百憂,不出于颎(3)。
無將大車,維塵雝(4)兮。無思百憂,祇自重(5)兮。
【注釋】
(1)將:用手推車。
(2)疧(qí):病痛。
(3)颎(jiǒnɡ)形容心緒不寧,心事重重。
(4)雝(yōnɡ):通“壅”,引申為遮蔽。
(5)重:通“腫”,病痛,病累。
【譯文】
不要把那大車推,只會惹得塵滿身。不要去想憂心事,只會得病傷身體。
不要把那大車推,只會揚起塵土灰。不要去想憂心事,越想心緒越不明。
不要把那大車推,塵土飛揚遮天日。不要去想憂心事,只會加重心中累。
【解析】
這是一位感時傷亂者唱出的自我排遣之歌。全詩三章,每章均以推車起興。人幫著推車前進,只會讓揚起的灰塵灑滿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由此興起了“無思百憂”的感嘆:心里老是想著世上的種種煩惱,只會使自己百病纏身,不得安寧,因此表達出人生在世不必憂慮萬千,大可放開胸懷,順其自然的思想。本詩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在反復詠唱中宣泄內心的情感,語言樸實真切,頗具民歌風味。
小明
【原文】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1)。
二月初吉,載離寒暑。心之憂矣,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2)!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還?歲聿云莫。
念我獨兮,我事孔庶。心之憂矣,憚我不暇。
念彼共人,睠睠(3)懷顧!豈不懷歸?畏此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奧(4)。曷云其還?政事愈蹙(5)。
歲聿云莫,采蕭獲菽。心之憂矣,自詒(6)伊戚。
念彼共人,興言出宿。豈不懷歸?畏此反覆。
嗟爾君子,無恒(7)安處。靖(8)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女。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注釋】
(1)艽(qíu)野:荒遠的邊地。
(2)罪罟(ɡǔ):指法網。
(3)睠睠:即“眷眷”,戀慕。
(4)奧(yù):通“燠”,溫暖。
(5)蹙:急促,緊迫。
(6)詒:通“貽”,遺留。
(7)恒:常。
(8)靖:敬。
【譯文】
朗朗晴空陽光燦,照耀大地暖人間。我為公事往西行,所到之處荒涼遠。
二月初吉日起程,迄今已經暑與寒。心中滿是悲哀苦,深受折磨苦不堪。
想到恭謹盡職人,潸潸淚泉禁不住。難道我不想回家?只怕那法令觸犯。
想當初我踏征途,正逢辭舊迎新時。什么日子才能歸?眼看年終歸期無。
我自己形單影只,差事多得不勝數。心中滿是悲哀苦,疲于奔命無暇顧。
想那恭謹盡職人,無限眷念朝夜慕。難道我不想回家?只怕上司責罰怒。
想當初我踏征途,正值由寒轉暖時。何日才能夠回去?公務繁忙事情多。
眼看年終就快到,人們忙采蒿收豆。心中滿是悲哀苦,自尋煩惱自己受。
想那恭謹盡職人,輾轉難眠思不休。難道我不想回家?世事不安心恐懼。
長嘆你們諸君子,莫圖安逸坐享福。恭謹從事忠于職,交友正直親賢人。
謹慎聽從上述言,定有福祉鴻運到。
長嘆你們諸君子,莫圖安逸坐無為。恭謹從事忠于職,交友正直親伴隨。
謹慎聽從上述言,定有洪福祥瑞來。
【解析】
這首詩是一位因公久役在外的官吏念友思歸所作的詩歌,同時勸告友人要忠于職守,切莫貪圖安逸。全詩共分五章。前三章自述其行役之苦、心懷之憂,表達了對生活現狀的深深埋怨和對家鄉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二章筆鋒一轉,告誡當朝的同僚要萬事戒備,勤政盡職。詩人直訴胸臆,將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娓娓道來,真切感人。詩中從多個方面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細膩委婉,真摯可感。
鼓鐘
【原文】
鼓鐘將將(1),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鼓鐘喈喈(2),淮水湝湝(3),憂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鐘伐鼛(4),淮有三洲,憂心且妯(5)。淑人君子,其德不猶(6)。
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7)不僭。
【注釋】
(1)將將:同“鏘鏘”,象聲詞。
(2)喈(jiē)喈:形容鐘聲悅耳。
(3)湝(jiē)湝:水勢奔騰的樣子。
(4)鼛(ɡāo):一種大鼓。
(5)妯(chōu):因悲傷而動容、心緒不寧。
(6)猶:終止。
(7)龠(yuè):樂器名,似排簫。古代羽舞時邊吹籥,邊持翟羽舞蹈。
【譯文】
編鐘聲鏗鏘作響,淮河水奔流浩蕩。我心憂愁又悲傷。
那些善良的君子,讓我思念不能忘。
編鐘敲起聲聲響,淮水東流浩蕩蕩,我心憂愁又悲傷。
那些善良的君子,品德高尚不奸邪。
編鐘敲起大鼓擊,淮水當中有三洲,我心憂愁又悲傷。
那些善良的君子,美好品德傳千古。
編鐘敲起聲欽欽,又鼓瑟來又彈琴,吹簫擊磬聲諧和。
奏起雅樂和南樂,樂聲悅耳音不亂。
【解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聆聽樂歌,懷念友人的感情。全詩共四章。前三章寫詩人耳聞鐘鼓鏗鏘作響,面對滔滔流淌的淮水,不禁悲從中來,憂思縈懷,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對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末章描寫鐘鼓齊鳴、琴瑟和諧的美妙樂境,不禁把詩人帶回那個曾經繁華的盛世,讓詩人勾起對昔日的生活的無盡懷念。今昔對比之下,詩人的哀怨憂傷之情就不言自明了。
楚茨
【原文】
楚楚者茨(1),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蓺(2)黍稷。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3)維億。
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4),以介景福。
濟濟蹌蹌,絜(5)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祝祭于祊(6),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執爨(7)踖踖(8),為俎(9)孔碩,或燔(10)或炙。
君婦莫莫,為豆孔庶。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11)!
我孔熯(12)矣,式禮莫愆(13)。工祝致告,徂賚(14)孝孫。
苾芬(15)孝祀,神嗜飲食,卜爾百福。
如幾如式。既齊既稷,既匡既敕(16)。永錫爾極,時萬時億!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載起。
鼓鐘送尸,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樂具入奏,以綏(17)后祿。爾肴既將,莫怨具慶。
既醉既飽,小大稽首(18)。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19)引之!
【注釋】
(1)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2)蓺(yì):種植。
(3)庾(yǔ):露天糧囤,以草席圍成圓形。
(4)侑:勸進酒食。
(5)絜(jié):洗清。
(6)祊(bēnɡ):設祭的地方,在宗廟門內。
(7)爨(cuàn):炊,燒菜煮飯。
(8)踖(jí)踖:恭謹敏捷的樣子。
(9)俎(zǔ):祭祀時盛牲肉的銅制禮器。
(10)燔(fán):燒肉。
(11)酢:報。
(12)熯(nǎn):敬懼。
(13)愆(qiān):過失,差錯。
(14)賚(lài):賜予。
(15)苾(bì)芬:芳香。
(16)敕:通“飭”,嚴整。
(17)綏:安,此指安享。
(18)稽首:跪拜禮,雙膝跪下,叩頭至地,是一種最恭敬的禮節。
(19)替:廢。
【譯文】
簇簇蒺藜田野生,必須去掉那荊棘。為何自古這樣做?為種高粱和小米。
我的小米長得盛,高粱地里排整齊。糧食堆滿我谷倉,囤里也裝得嚴實。
用它做成好美酒,作對祖先之獻祭。請他前來享祭品,賜我宏福保康健。
步趨有節神端莊,把那牛羊洗清爽,拿去祭冬烝秋嘗。
有人宰割有人烹,有人分盛有人捧。
司儀先祭廟門內,儀式隆重又輝煌。祖宗大駕來享用,神靈一一來品嘗。
孝孫定能獲福分,賜予我福大無量,依賴神靈保安康!
掌膳廚師真麻利,盛肉銅器大無比,有人燒肉有人烤。
主婦敬畏舉止儀,盤中食品多豐盛。
席上有賓客濟濟。主客敬酒答來往,舉動合規真有禮,談笑有度合時宜。
祖宗神祇駕光臨,賜福回報子孫意,萬壽無疆與天齊!
祭祀人們真恭謹,禮儀周全沒毛病。司儀向大家致詞,賜福主祭孝賢孫。
上供祭品芬芳美,神靈喜歡吃又飲,要賜給你眾多福。
祭祀遵法按期行,態度恭敬舉止優,莊嚴隆重又謹慎。
永遠賜你大福分,成萬成億無窮盡!各項儀式都完成,鐘鼓之樂正奏鳴。
孝孫回到原位置,司儀致詞來宣稱:
神靈都已喝微醺,皇尸起身離開位,把鐘敲起送皇尸,祖宗神祇轉回程。
眾廚師和主婦們,很快撤去肴祭品。在場諸位父兄弟,一起來家族宴飲。
樂隊移后堂演奏,大伙享用祭后肴。酒菜味道實在好,感謝賜福莫煩惱。
酒足飯飽吃得好,叩頭致謝有老少。神靈愛吃這佳肴,讓您長壽永不老。
祭祀順利而圓滿,主人盡心守孝道。愿子孫莫荒廢此,永遠繼承福壽葆!
【解析】
這是一首祭祖祀神的樂歌。它詳細地記述了祭祀的全過程,從祭前的準備一直到祭后的宴樂,充分展現了周代祭祀的儀制風貌。全詩共分六章。第一章寫祭祀的前奏;第二、三兩章進入對祭祀活動的描寫,著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寫司儀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詞,賜給人們億萬福祿;第五章寫儀式完成,鐘鼓齊奏,眾神安然離去;末章寫祭祀的尾聲——私宴之歡。詩人運用細膩詳實的筆法將這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如此詳盡的描述,也為后世研究周朝祭祀禮儀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信南山
【原文】
信(1)彼南山,維禹甸(2)之。畇畇(3)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4),益之以霡霂(5)。既優既渥(6),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7)翼翼,黍稷彧彧(8)。曾孫之穡,以為酒食。畀(9)我尸賓,壽考萬年。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10),獻之皇祖。曾孫壽考,受天之祜(11)。
祭以清酒,從以骍牡(12),享于祖考。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13)。
是烝(14)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注釋】
(1)信(shēn):即“伸”,延伸。
(2)甸:治理。
(3)畇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經墾辟后的平展整齊的樣子。
(4)雰雰:紛紛。
(5)霡霂(mài mù):小雨。
(6)渥:濕潤。
(7)疆埸:田界。
(8)彧(yù)彧:同“郁郁”,茂盛的樣子。
(9)畀(bì):給予。
(10)菹(zū):腌菜。
(11)祜(hù):福。
(12)骍(xīn):赤黃色(栗色)的馬或牛。
(1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14)烝:進。
【譯文】
終南山脈綿延長,大禹來此辟地盤。成片原野平整齊,后代子孫把田耕。
劃分地界開溝渠,田隴縱橫向四方。
冬日天空陰云布,雪花紛紛墜落下,細雨濛濛絲絲密。
水分如此豐沛足,滋潤大地溉四方,莊稼蓬勃生長旺。
田地疆界真齊整,小米高粱多茁壯。
子孫如今獲豐收,谷物制作好酒食。奉獻神尸款賓朋,愿神保佑我長生。
大田中間有住房,田埂旁長瓜果蔬。削皮切塊腌咸菜,獻給偉大的先祖。
他們后代壽無疆,都是上天的佑護。
祭壇上把清酒倒,再奉公牛紅如棗,都獻祖先盡情享。
一把操起金鸞刀,剝開公牛的皮毛,取它鮮血和脂膏。
冬季祭祀獻祭品,陣陣芳馨熱氣騰。
儀式莊重都齊備,列祖列宗欣駕臨。愿賜鴻福壽無疆,回報子孫的孝心。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貴族豐收后祭祖求福的詩歌。據記載,烝祭是一年的農事完畢以后的最后一次祭典,周人以農立國,奉播植百谷的農神后稷為始祖,在這年終的祭歌中著力歌唱農事,表現出周代作為一個農耕社會的文化特色。全詩六章,細致地描繪了當時社會的農業生產情況。通過記述整治田地、開墾莊稼,五谷豐登后制作酒食、腌制瓜菜、宰殺牲口來祭祀祖先的一系列活動,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形象生動的西周社會農事圖。
上一篇:詩經《蕩之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豳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