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七哀詩·其一
西京①亂無象②,豺虎③方遘④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⑤適荊蠻⑥。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⑦。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⑧。
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⑨岸⑩,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⑾人,喟然⑿傷心肝。
【注釋】
①西京:指長安。
②無象:猶言無道或無法。
③豺虎:指李催、郭汜等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郭等在長安造亂。
④遘:同“構”,造。
⑤委身:托身。
⑥荊蠻:指荊州。以上兩句言離中原往荊州。
⑦攀:謂攀轅依戀。
⑧完:保全。以上兩句是作者所聞婦人的話。
⑨霸陵:漢文帝的葬處,在長安以東。
⑩岸:高地。
⑾下泉:《詩經(jīng)》篇名。《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末二句是說懂得作《下泉》的詩人為什么傷嘆了,作者登臨一代名主漢文帝的陵墓,遙望“豺虎”紛紛的長安,不免要像《下泉》的作者當亂世而思賢君。
[12]喟然:形容嘆氣的樣子。
賞析
王粲(公元177年—公元217年),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與魯國孔融、北海徐干、廣陵陳琳、陳留阮瑀、汝南應玚、東平劉楨,合稱“建安七子”,其位列“建安七子”之首。他出身豪門(其曾祖及祖父均曾位列三公),初仕劉表,后歸曹操。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王粲從大軍征東吳,于征途上病卒,時年四十一歲。
王粲作品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明代人輯錄其作品,編就《王侍中文集》流傳后世。著名的文學典籍《昭明文選》中也有王粲的作品。
《七哀詩》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樂府古題要解》說“七哀起于漢末”,曹植、阮瑀也各有《七哀詩》一首。王粲這首《七哀詩》是三首中的第一首(三首非同時所作),寫亂離中所見,是一幅難民圖。大約作于初離長安的時候。
當時荊州未遭兵禍,去避亂的人很多。荊州刺史劉表曾從王暢受學,和王氏是舊交,所以王粲全家去依投。劉表以王粲其人貌不符名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
這首《七哀詩》以敘事為主,在敘述中處處透出慘淡之色。語言質(zhì)樸,用字練達。詩中一個“復”字反映出當時輾轉避難的狼狽和辛酸,一個“蔽”字將積尸盈路、白骨累累的慘景異常鮮明地呈示出來。同時詩人抓住饑婦棄子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漢末社會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景況及兵禍的慘毒。尤其是饑婦的申訴,字字血淚,令聞者慘然。
在敘完饑婦棄子后,即“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轉入感情的直接抒發(fā),終于理解了《下泉》詩的作者身處亂世、日思賢君的真實感受。
上一篇:古詩《王昌齡·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