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出塞①
秦時明月漢時關②,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③龍城飛將④在,不教⑤胡馬⑥度陰山⑦。
【注釋】
①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用的題目。塞(sài):邊關。
②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③但使:只要。
④龍城飛將:“龍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后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并不指一人,實指衛李,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⑤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⑥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⑦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里南下侵擾中原地區。
賞析
王昌齡(約公元689年—約公元756年),字少伯,祖籍貫山西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
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王昌齡二十九歲。冬初,開始漫游。從長安啟程,途經嵩山、幽州,到并州(太原舊稱)。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應試未及。春,離長安,向西漫游。經周至,取道涇州、原州,出蕭關道,往隴右。經會州(今甘肅省靖遠縣)至蘭州。再沿洮水河谷,南下臨洮。又由臨洮出發,回到蘭州,西游鄯州。離鄯州,北上涼州、甘州,最后到達肅州,還去了肅州西部的玉門軍駐地,再遠游碎葉。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中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北歸,游襄陽,與孟浩然、李白相見。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返長安,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冬離京改授江寧丞。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游,也都有詩。后再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本詩從寫景入手。月與關以秦漢來修飾,使遼闊的邊塞更加厚重,意境更加高遠。面對此景象,詩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將士。
后面詩人直抒胸臆,盼望再有李廣那樣的名將,將胡人的兵馬拒于陰山之外。詩中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感情,又有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
全詩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上一篇:古詩《王勃·送杜少府之②任蜀州③》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昌齡·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