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 衣 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本卷《玄都觀桃花》已介紹。《烏衣巷》是《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該組詩序稱:“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后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yóu)爾生思,欻(xū)然有得。”可見此詩是作者在唐穆宗長慶四年(824)秋至敬宗寶歷二年(826)擔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期間寫的。“歷陽”即和州。
“烏衣巷”在今南京城南,目前仍有該地名。此地三國時是吳國的軍營,因士兵衣黑色,故名。東晉時曾是王導與謝安等豪門貴族聚居的住宅區,此后一直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段。
前兩句寫金陵的衰落景象。“朱雀橋”是秦淮河上正對南京城南朱雀門的橋,也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首句寫南京最繁華的地方都長滿了野草,而且野草都開花了,可見是多么衰敗。“花”采用詞性活用的方法,在這里用作動詞。次句寫“烏衣巷口”日落時的慘淡景象。作者選擇六朝時盛極一時的“烏衣巷”作為描寫對象,比較容易造成鮮明的對比。“斜”讀“xiá”,麻韻。
后兩句通過舊時王、謝家族的豪宅變為普通的百姓人家這一典型事例寫出了世事的滄桑變化,尤為巧妙的是作者利用燕子作為這一巨大變化的見證人,將變化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有說服力,也更有藝術感染力。
取材典型化是此詩的突出優點。經過安史之亂,唐代由極盛而轉為衰敗,許多詩人都感受到了這一點。怎樣來表達自己的滄桑之感?詩人選擇了六朝被隋滅亡后由極盛而衰敗的金陵,又在金陵城里選擇了由極盛而衰敗的烏衣巷,又在烏衣巷選擇了由極盛而衰敗的王、謝家族豪宅的變化,并且又故意寫燕子看到了這種變化,無疑完美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中未提興亡,而詩人的興亡之感仍然從詩歌形象中洋溢了出來。
詩歌創作需要想象,這首詩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詩人當時并未到過南京,卻寫出了這么好的一首詩,不能不歸功于詩人的想象。
上一篇:蘇 軾《中秋月》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