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圖頌之一:未牧
普明[1]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云橫谷口,誰知步步犯嘉苗。
《十牛圖頌》,卍續藏第一一三冊頁九二一下
【白話新唱】
頭角猙獰的牛兒恣意咆哮
在溪山荒野狂亂奔走
離開回家的路越來越遙遠
一片黑云橫阻于谷口
昏暗中不能辨路徑的莽牛
更是每走一步就踩壞了農人插好的秧苗
【分析與鑒賞】
以牧牛來比喻心性的修持,由開始的“未牧”到最終的“雙泯”,分為十個階段,每一階段都繪圖、頌詩,來闡明其中的蘊涵,即是著名的《十牛圖頌》。
“牧牛喻”起源于原始佛教時代,釋迦牟尼佛曾經在《放牛經》中以牧牛十一法來談比丘的修行須知。
在中國的禪宗,最早見于南泉普愿的開示,《指月錄》卷八記載,有一次上堂時南泉普愿對大眾說:“王老師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犯他國王水草,擬向溪西牧,不免犯他國王水草,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p>
王老師是南泉普愿的自稱,這段話中,牧牛象征修心養性,溪東、溪西是象征以分別心看世界產生的二元對立,犯他國王水草則比喻遠離中道、有所偏差。所以,“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就是不起分別心,以平常心是道,這就是一頭逍遙自在的好牛了。
在他之后,牛的蹤影出現在許多公案語錄里,歷代都有頌古詩,一直到了普明禪師才畫成圖,形成完整的十牛圖的版本。
這第一首《未牧》,敘述牛未穿鼻,野性狂亂,咆哮奔走,踐踏嘉苗?!耙黄谠茩M谷口”,正是比喻佛性被無明遮蔽,使得人們就像這頭野牛一樣,被無明的驅力控制,不能回到正路上。所以,我們要開始來牧牛了。
附記:十牛圖頌有兩種版本,除了本書介紹的從“未牧”到“雙泯”,另一種是從“尋牛”到“入鄽垂手”,乃是宋代廓庵禪師的手筆,抄錄如下。
一、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二、見跡: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么?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它?
三、見牛:
黃鶯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四、得牛:
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消,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云深處居。
五、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
六、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紅爐焰土爭客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ㄗ约t。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涂灰笑滿腮,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1]普明:生平、法嗣不詳。
上一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
下一篇:《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