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小孤山·陳大章
蜀江萬里浮鴻濛,洞庭勢挾彭蠡雄。
小孤突起插天畔,百川砥柱為之東。
磴道虛無動寒色,漁舟一葉傍絕壁。
蛟鼉當晝吼風霾,泱漭孤云天地白。
參差樓觀麗朝霞,繡鞶珠箔顏如花。
陰崖咫尺蓄雷雨,怪樹千歲盤龍蛇。
吳楚雄關此第一,折戟沈沙莽蕭瑟。
憑欄決眥倚半酣,盡卷乾坤入詩筆。
隔江清靄有彭郎,銀河帶水遙相望。
舟師招手聞絕叫,急趁南風過馬當。
小孤山形似螺髻,俗稱髻山。位于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的大江中,形勢險峻,一山孤聳,與彭蠡湖中的大孤山遙遙相對,故稱小孤山。好事者以“孤”為“姑”,美其名曰小姑山。于山上立小姑神廟,塑盛裝女神像,錦衣玉珮,廟貌儼然。廟對大江南側之澎浪磯,因讀“澎浪”為“彭郎”,而有“小姑嫁彭郎”的美麗傳說,蘇軾詩云:“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即指此處。蘇子更以小姑與大姑(大孤山)并稱,使小姑之形象在“曉鏡新妝”中,更為動人。
作者這首《登小孤山》七言古詩,很有特色,他能繪人所未繪之景,攝人所未攝之象,融江山勝景于筆端,造詩人畫家所未歷之境界,雄奇清肆,虛實相生,讀后令人有余音繞梁之嘆。
開頭四句,氣勢壯闊,筆墨開展所攝之景先從遠望落筆,正面是波濤滾滾的萬里長江,側面是煙波浩瀚、景象萬千的洞庭、彭蠡兩座大湖。江流澎湃,湖水浩淼,令人心神為之豁朗。接著,視線轉至近處,只見小孤山峙立江心,突起天半,仿佛中流砥柱,橫阻狂瀾,洪流至此,只有卷起怒濤,激起漩渦、然后服服貼貼地繞道東去。這四句寫舟行所見,點明小孤山所在的位置,折入本題。
次四句寫舍舟登山的情況:山前磴道曲折,石磴兩邊藤蘿倒掛,寒樹青蒼,懸崖峭壁間凝著若有若無的冷色。詩人所駕的一葉漁舟,正是靠在了這鑿著石磴的絕壁之下。攀登途中,陰冷的山洞里,黿鼉蛟虬,當晝怒吼,攪得風霾四散,一片混茫。頭上孤云騰涌,腳下江水滔滔,上上下下,彌漫著灰白色的云氣。這幾句寫登山情景,及所見所聞的情況。接著以“參差樓觀麗朝霞,繡鞶(pán,讀般,大帶)朱箔顏如花”等四句,寫山上寺觀神廟景況,小孤山嵌在云水之間,宛如一座高大的翠綠色的玉雕。在玉雕的頂上,點綴著錯落有致的寺觀,金碧輝煌的樓臺,在朝霞的映照下,顯得更加端莊美麗。神殿里供奉著錦衣霞帔顏色如花的小姑塑像,珠簾飄動,楚楚動人。寺觀的后面,石壁蒼黝,陰崖拱促,崖上千年怪樹,盤曲有如龍蛇,崖下氣象幽森,像是
蘊藏雷雨的所在,蒸云吐霧的地方。
作者登覽至此,不禁油然興感,乃以“吳楚雄關此第一”等四句,抒發此時的感受。作者一面贊嘆小孤山是吳頭楚尾天造地設的第一雄關,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次戰事在這一帶發生,遠一點的如三國時的“赤壁之戰”,近一點的如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湖之戰”,也不知道有多少殘缺的刀槍劍戟沉埋在水底,人們來到這里,不能不產生“折戟沉沙鐵未銷”的蒼茫蕭瑟之感。另一方面,他又感到來游此山,會心愜意,山下山上所見之景,所聞之聲,無不使人陶然如醉。詩人于是快意臨風,倚闌極目,那滾滾滔滔的浪濤,仿佛要把乾坤間的靈秀風光盡卷入詩人筆底似的。“憑闌決眥倚半酣,盡卷乾坤入詩筆。”的確稱得上是豪邁之筆。如此贊賞,如此激情,乃使江山為之生色,山靈有知,當亦首肯。
結尾四句,是在實寫之后,再加上一層神話氣氛,使小孤山在雄奇險峻之外,更多一種溫馨恬靜的色彩。“隔江清靄有彭郎,銀河帶水遙相望”,小孤山本有“小姑山”稱號,她的南岸,恰好是青靄籠罩佇立在江干的彭郎磯:他(她)倆隔江相望,年年歲歲,都是如此。“小姑居處本無郎”,現在這“彭郎”卻是近在咫尺,盈盈一水,就像那天上的銀河隔著牛郎織女似的,時時相思相望,而不能聚在一起。蘇軾雖有“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詩句,恐怕也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作者此時凝思,在心靈上多么希望這一對有情人早成眷屬啊!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如花美眷、似水流水”,“神仙眷屬”,也未必能時時相聚而沒有別離,何況這“小姑”之與“彭郎”,本是人間傳說,那么經受點相思的滋味,倒覺得此情之真實了。作者想到此處,心情上好比江波在搖蕩,就在此刻,忽聞船公絕叫之聲,他方意識到在此停留已久,那神思又回到現實中來。“舟師招手聞絕叫,急趁南風過馬當。”(絕叫:大聲急叫)于是下得山來,重行登舟,滿載詩情畫意,辭別了小姑山,趁著正勁的南風,鼓起風帆,向馬當馳去。馬當山,在彭澤縣東北,是江流中又一處險要的地方。當年詩人王勃經過馬當山,曾經得江風之助,一夜之間,把他送到南昌,參加了滕王閣的勝會。作者行進的方向,正和王勃當年相反,所以借助于南風,由小姑山吹向馬當了。
這首詩共用十一個韻腳,起筆雄偉,境界開拓,突出小孤山在長江中下游所占的形勢。結筆清俊灑脫,余音繚繞,收到剛柔相濟相得益彰之功。詩中層次極多,波瀾壯闊,先寫到達小孤山時,即為此山形勝驚嘆不已,次寫登山所見所聞,虛筆與實筆相間,情景相生,先寫山下,再寫山上,從磴道向前,有仰觀,有俯視,有前瞻,有后顧,寫景由近而遠,由眼前而生想像,由低處登上寺觀,再由寺觀縱覽四周。然后轉入議論,由贊嘆而懷思往昔,由神馳遠方而聯系當前。每處著筆都恰到好處,而變化莫測、從登山到回船,一氣貫注,筆酣墨飽,狀人所未狀之景,攝人所未攝之象,歷人所未歷之境。在題詠小孤山的詩篇中,此詩堪稱杰作。
上一篇:邵長蘅《登吳城望湖亭》游江西登臨吳城望湖亭
下一篇:魏禧《登雨花臺》對明清易代的傷感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