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樓感舊
趙嘏
名句: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導(dǎo)讀】
趙嘏(ɡǔ)(806—約852),唐代詩人。字承祐,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唐武宗會昌二年(842)進士,一生仕途不順,僅做過渭南尉這樣的小官。擅長七言,詩風(fēng)清麗自然。有《渭南集》。
這是一首記游詩。作者在江邊一處樓臺舊地重游,懷念友人,寫了這首感情真摯的懷人之作。末二句“同來望月人何處?風(fēng)景依稀似去年”與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詩】
獨上江樓思渺然①,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fēng)景依稀似去年②。
【注釋】
①渺然:渺茫的樣子。②依稀:仿佛,好像。
【譯詩】
我獨自登上江樓不由得思緒萬千,
眼前月光皎皎如水江水澄瑩如天。
那曾與我一起賞月的人她在哪里?
這江這樓這月這水分明如同去年。
【賞析】
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最容易引發(fā)人的情感。這首小詩以情味雋永、淡雅洗練的風(fēng)格膾炙人口,流傳很廣。
詩的開頭先交代重游故地時的情況和所見到的景致。在一個清涼寂靜的夜晚,詩人獨自登上曾在去年來過的江邊小樓。“獨上”,透露出詩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見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態(tài)。這就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詩人在夜闌人靜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對這個問題,詩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將筆蕩開去從容寫景,進一層點染“思渺然”的環(huán)境氣氛。登上江樓,放眼望去,但見清澈如水的月光,傾瀉在波光蕩漾的江面上,因為江水是流動的,月光就更顯得在熠熠閃動。“月光如水”,波柔色淺,宛若有聲,靜中見動,動愈襯靜。詩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見月影倒映,恍惚覺得幽深的蒼穹在腳下浮涌,意境顯得格外幽美恬靜。整個世界連同詩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無邊的迷茫恬靜的月色水光之中。這一句,詩人巧妙地運用了疊字回環(huán)的技巧,一筆包蘊了天地間景物,將江樓夜景寫得那么清麗絕俗。這樣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盡情陶醉了吧?然而后一句,詩人卻發(fā)出一聲低沉的感喟:去年同來賞月的朋友卻不知如今身在何方?這才道出了“思渺然”的答案。原來風(fēng)景雖然與去年大致相同,但人卻不同。這就是詩人“思渺然”的原因。詩人省去了去年與朋友同游的歡快場面,讓讀者自己去聯(lián)想、去體味。
這首詩敘事、寫景、抒情相結(jié)合,因情設(shè)景,借景生情。用洗練的筆墨表達詩人孤獨、惆悵的情緒,手法含蓄,令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
下一篇: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沈園二首》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