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
百字令春日湖上
扣舷驚笑,想當年行樂,綠朝紅暮??。曲院題詩,人去遠、別換一番歌舞??。鷗占涼波,鶯巢小樹,船閣鴛鴦浦??。畫橋疏柳,風流不似張緒。
閑問蘇小樓前,夕陽花外,歸燕曾來否?古井香泉秋菊冷,坡后神仙何許?醉眼觀天,狂歌喝月,夜喚西林渡。穿云笛響,背人老鶴飛去。
這首詞寫杭州西湖春景,全憑感受游走,頗有一種“意識流”的風味。詞人先從西湖本身落筆,卻不直接繪寫眼中景色,而是以引起的感想代替。“綠朝紅暮”四字,令人聯想起春日湖上的朝朝清游、夜夜笙歌,涵意雋永。接著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同樣也是以昔襯今,盡管當年一同游賞吟詩的故人已經遠去,但眼前歌舞風流的景象依然無異于往昔。再接著是蘇堤六橋,這里是西湖絕佳的觀景點,但見鷗鳥在湖面上翔止,黃鶯在岸樹上棲息,近堤的水浦邊野鴨嬉戲,碇泊著三三兩兩的小船。只是在詞人的感受中,橋邊的楊柳似乎風致不足。“風流不似張緒”,用南朝齊武帝植蜀柳于靈和殿前,賞嘆“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時”的典故,事見《南史·張緒傳》。
下片先轉入孤山。孤山相傳建有南齊蘇小小的墳墓,“蘇小樓”,是對這位名妓遺跡的懷念。夕陽下春花年年開放,但前時的燕子可曾歸來?這一問,隱見了美人妝樓已面目全非的現實。“古井香泉秋菊冷”,“古井”指金沙井,“香泉”指六一泉,俱是孤山一帶的名勝。但全句卻是就孤山的代表人物林逋而言,因蘇軾《書林逋詩后》有“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的名句。林逋曾配祀于水仙王廟,后人常因此引為孤山的典故,如宋人高翥《拜和靖墓》:“薦菊泉清涵竹影,種梅地冷帶苔痕。”詞中的“坡后神仙”即指林逋,“何許”即何處(“許”通所),全句流露出前賢已去、風流往矣的感慨。詞人以醉飲狂歌的清狂抵御悲悵,最后將詞筆轉向孤山以北的西林渡。西林渡亦名西泠渡,是當時由西湖導向北山的通道口。其時天暮月上,靜夜中生出一陣穿云裂石的笛聲,驚起了撲翅飛騰的老鶴。姑不究“笛響”是何人所為,渡口這凄清的一筆,自傳達了詞人孤寂的感受。
上一篇:杜仁杰《太常引·碧櫥冰簟午風涼》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姜彧·浣溪沙(其二)》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