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易水歌
荊軻(?—前227),戰國末期衛國人,勇士。曾向衛元君游說,不為所用。后四方游歷。到燕國后與擅長擊筑的高漸離、田光成為至交,二人將荊軻推薦給燕太子丹。秦王政十九年,王翦率兵攻破邯鄲,隨即北進,兵臨易水。于是太子丹即派荊軻入秦刺秦王。太子丹和賓客送荊軻到易水岸邊,高漸離擊筑,荊軻唱此歌作別,表現了舍己救國、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和大無畏的氣節。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注釋】1.蕭蕭:象聲詞,風聲,馬叫聲。2.易水:源出河北省易縣,為當時燕國南界。
【串譯】風蕭蕭地刮著,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龍宮一樣危險,但是英勇的氣概就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賞讀提示】此詩“凄婉激烈,風骨情景,種種具備”。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筑,荊軻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于聽者瞋目,發盡上指。一段唱畢只聽見荊軻仰頭長嘆一聲,天空中居然出現一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一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軻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太子丹被徹底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軻敬了一杯酒。詩的上句即景,寫風吹水寒,渲染蒼涼悲壯的氣氛。下句抒寫決死情懷,明知有去無還卻毅然前往,決不回顧。“風蕭蕭”有聲,從聽覺上渲染離別之際的慘烈;“易水寒”徹骨,從感覺上描狀環境的悲涼;一上一下,極盡天地愁慘之狀,更加烘托出荊軻“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
誦讀此詩,應表現出古之劍客的“豪壯”之氣,這種“豪壯”乃悲秋之壯,意志之豪。古人比之今人更加注重離別,何況這又是有去無回的死生之別呢,所以誦讀咬字力度自起句始就必須給足填滿,輕佻溫柔之態是斷然誦讀不了此詩的。“兮”字雖是助詞,卻放在了句子中間,前后有隔斷也有勾連,可以在“兮”后做暫歇停頓處理,但應做到聲斷氣不斷,聲斷情不斷,聲斷意不斷。以下《大風歌》《垓下歌》中的“兮”字同理。
【推薦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上一篇:《范仲淹·蘇幕遮》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賀知章·詠柳》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