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識我姓字,我亦不識青山名。
飛來白鳥似相識,對我對山三兩聲。
---葉 茵
這首小詩,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都有點特別: 寫山行與“姓字”何干?白鳥“三兩聲”究屬何意?前無交代,后無說明,突然而起,戛然而收。乍讀頗費解,但細(xì)細(xì)吟哦,卻能從中體察出一種意境,領(lǐng)略到一種情趣。
出現(xiàn)于詩的前兩句,只有“青山”和“我”,沒有第三者,可見詩人是獨行于山間;兩個“不識”,又說明詩人是新來,而非重游。由此不難想象,踽踽獨行的詩人,眼前所見只有陌生的青山。“山”與“我”,互不相識,冷眼相覷,這氣氛該有多么沉悶。在這樣的情景中,詩人發(fā)出“青山不識我姓字,我亦不識青山名”的嘆息,不是很自然嗎?獨行的“我”與孤峙的“山”,都想互通姓名,相結(jié)為友,苦于無人從中介紹。這時正巧“白鳥”飛來。這位第三者的出現(xiàn),頓時使氣氛活躍起來——
“飛來白鳥似相識,對我對山三兩聲。”白鳥,泛指鷗鷺之類長著白羽的鳥。白鳥為山間溪上所常見,它的出現(xiàn),本屬平常,但此時此地,詩人見到這“似相識”的白鳥,不能不產(chǎn)生“他鄉(xiāng)遇故知”之感。“我”見白鳥“似相識”,“山”見白鳥當(dāng)然更不陌生,因此這“白鳥”儼然是“我”與“山”這一對陌生伙伴的共同好友。于是這位熱心者連忙出面介紹,“對我對山三兩聲”。白鳥叫喚當(dāng)然出自無心,但因為“我”“有心”,于是仿佛覺得鳥也并非無意。詩到此戛然而止,好像很突兀,其實恰到好處,山行之樂至此和盤托出,獨行山間原不寂寞。
這首山行拾趣的即興小詩,文字見天真,饒有風(fēng)趣。在寫法上,采取剪影式,捕捉住最喚起“詩心”的吉光片羽,不加修飾,以存其真。但中有包孕,讀者自能領(lǐng)會。
上一篇:辛棄疾《送湖南部曲》古詩鑒賞
下一篇:劉 翰《石頭城》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