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圖》
終不求人更賞音, 只當仰面看山林。
一雙閑手無聊賴, 滿地斜陽是此心。
---鄭思肖
《伯牙絕弦圖》見于《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詩人在自序里說:“今或遇圖而作,或遇事而作,而或者又欲俱圖之。”《伯牙絕弦圖》是否即詩人所畫,已不可考,這首詩是題在此幅畫上的。
伯牙絕弦的故事,見于《列子·湯問》。伯牙,傳說是春秋時人,擅長鼓琴。鐘子期,楚國人,精通音律。伯牙鼓琴時,若志在高山,子期便以為“巍巍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亦以為“湯湯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以為世無知音,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伯牙絕弦圖》即取材于此。
在《一百二十圖詩集》里,可以參看的還有一首《鐘子期聽琴圖》,詩是這樣寫的:“一契高山流水心,形神空靜兩忘情。似非父母所生耳,聽見伯牙聲外聲。”形神空靜,兩心相契,這是多么難得的知音。子期一旦溘然長逝,給伯牙留下的深刻心靈創痛,也就可想而知了。這首詩正是借伯牙絕弦的故事,以寫自己家國興亡的痛苦和悲哀。
第一句寫絕弦的原因。“再也不要去尋求知音吧!”起得突兀,聲淚俱下,是絕望的哀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渴求知音,本是人情之常,這里卻一反常情,說得這樣明確和決斷,使人不得不進一步追尋其中的情由。不求賞音,決不是不需要知音。伯牙琴中旨趣,只有子期能解,現在子期與世長辭,解者渺不可得。破琴絕弦,便是當然之舉了。絕弦破琴,語氣決斷,更見其痛苦的深沉。
在這一聲嘆惋之后,詩人似乎應當抒寫伯牙失去知音的哀痛之情了。然而并沒有寫,只出之以淡淡一筆:“只當仰面看山林”。“知音永別,琴毀弦絕,無可言說,只得‘仰面看山林’”。不作悲憤語而更見其悲憤之情。
然而失去知音的痛苦,又如何能夠忘卻呢!一雙手之所以“閑”,是因為破琴絕弦,不復鼓琴。一個“閑”字,寫出了伯牙深刻的孤寂之感,顯示出伯牙極大的內心痛苦。
末句寫伯牙絕弦后的心情,不是一瀉無余,而是從景見情,表現十分含蓄。“滿地斜陽”,景色是美麗的,可惜它“已近黃昏”。對夕陽的留戀和嘆惋,正象征著伯牙內心難以言傳的情緒。
鄭思肖工詩善畫,但他在詩集自序里又說,宋亡后,“凡有求皆不作,絕交游,絕著作,絕倡和,漸絕諸絕以了殘妄”。他在宋亡后“漸絕諸絕”的忠肝義膽,和伯牙在子期死后毀琴絕弦的高尚情操息息相通。“滿地斜陽是此心”,正是借伯牙以喻自己宋亡后畫蘭不畫土的耿耿之心,是全詩之警策。
上一篇:王安石《北山》鑒賞
下一篇:劉子翚《汴京紀事二十首(其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