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志獲 【本書體例】
【原文】: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2)。彼婦之謁,可以死敗(3)。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4)。
【鑒賞】:
孔子作為先秦儒家的創始人,春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也是當時欲有所作為的政治家。史載他在魯執政的短暫時期里,曾經有所作為,但在春秋時期各諸侯間勾心斗角,殺伐征戰,統治者奢侈腐化,使他難于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終于不得不在五十六歲高齡時離魯至衛,周游列國。這首《去魯歌》中,既反映出作為思想家的孔子的遠見卓識,從桓子沉緬女色,眈于舞樂中見微知著,預見到魯國將面臨人亡國敗之禍,更抒發了作為欲有作為的政治家的仕而不遇,不得不離去的一腔悲憤。歌的前兩句語意交織重疊,把滿懷悲憤噴吐而出。后兩句中節奏舒緩,一腔悲憤化作沉長的哀嘆,表面的退讓茍且下隱藏了深深的悲怨。長歌當哭,比之激烈的言詞更為動人。這一點往往不易為人們所理解,除非深諳世故人心者,多不能深知此中滋味。不少學者都曾指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中有其明哲保身,消極退讓的一面,并以《論語》中孔子說的“道不行,乘槎浮于?!保约按烁铻樽C,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質之孔子去魯后的實踐,奔走諸國,惶惶然若喪家之犬,晚年的刪定詩書,從事教育,又何曾“優哉游哉,維以卒歲?!薄度ヴ敻琛分斜憩F的強烈的參與意識,憂患意識,不僅是孔子個人的特殊情感,也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心態,是一種普遍的、典型的社會情感。全詩具有很高的審美認識價值,不僅是對統治者沉緬女樂會導致人亡國敗這一業被歷史證明了的真理的認識,更深一層的是對中國知識分子文化心態的審美把握。全詩采用了不假比興,直接抒情的手法,用現代的標準分是一首“純詩”。情感的直寫更有其直接的撼動人心的力量。詩的前半部,節奏急促有力,后半部忽而舒緩深沉,形成一個明顯的落差。使全詩的審美感染力更為濃郁。使讀者在這一情感落差中獲得更深的審美感受。
上一篇:《卿云歌》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叔于田》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