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護(hù)璽 【本書體例】
【原文】:
南山矸(2),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3)。短布單衣適至骭(4),從昏飯牛薄夜半(5),長夜漫漫何時旦(6)。
滄浪之水白石粲(7),中有鯉魚長尺半。敝布單衣裁至骭,清朝飯牛至夜半。黃犢上坂且休息(8),吾將舍汝相齊國(9)。
出東門兮厲石班(10),上有松柏青且闌(11)。粗布衣兮縵縕縷(12),時不遇兮堯舜主。牛兮努力食細(xì)草,大臣在爾側(cè)(13),吾當(dāng)與汝適楚國(14)。
【鑒賞】:
衛(wèi)國人寧戚窮困潦倒,想要得到齊桓公重用而無法自達(dá)。他行商至齊,宿于廓門外。齊桓公到來,寧戚正在車下喂牛,敲擊牛角唱了這首歌,終于感動桓公,命令后車載他,后來任以為相。據(jù)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載:《呂氏春秋》、《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都提到寧戚“叩角商歌”,但都沒有歌詞。至《史記》、《淮南子》各注及《三齊略記》、《琴操》等始出七言飯牛歌,而且歌詞大同小異。可見均系漢人偽托。無論這首歌出自何人,它畢竟反映了當(dāng)時一些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及其辛勞煩重的苦難生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鑒賞價值。
這首歌共有三段。
第一段:慨嘆自己生不逢時,生活儉樸,渴望美好的明天。南山山石潔白燦爛,這么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再加上人盡其才的清明政治該有多好!可惜自己沒有趕上堯舜時代。堯舜都是傳說中的圣明君主。相傳堯到晚年把君位讓給舜。如今“我”穿著僅僅達(dá)到小腿的短布單衣,從黃昏喂牛一直快到半夜,這漫長的黑夜呀,什么時候才能到天明呢?在這里,作者把大自然的黑夜和社會的“黑夜”——懷才不遇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唱的是盼望天明,表達(dá)的意思卻是渴望遇到明君,得到重用。
第二段:渴望得到桓公知遇,輔佐齊國。滄浪水清石潔白,尺半長的鯉魚游來游去。自然景物如此美好,“我”卻穿著僅達(dá)到小腿的舊衣,從清晨喂牛一直到半夜。小黃牛哇,你先到山坡休息去,我將要離開你到齊國干一番大事業(yè)。這一段緊承上文,以為遇到了桓公,一定會受到桓公的賞識。盡管“我”的生活儉樸,但想到很快就會受到桓公重用而充滿了對生活的向往。于是下決心擺脫舊生活的困擾,到齊國輔佐桓公干一番事業(yè)。
第三段:得不到齊侯重用,只好南走北闖,四處漂泊。走出東門經(jīng)過一段石路,山上的青松翠柏已經(jīng)快到盡頭。美景難再,路途坎坷,“我”穿著破布爛衫,時運不濟(jì),遇不到堯舜那樣的英明君主。只有精心喂牛,與牛為伴四處漂泊了。楚國,本在南方,這里是虛指,意即走南涉北,四處游蕩。這一段承接上文,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第一段中,寧戚渴望明天,到第二段遇到桓公,充滿了得遇的激情,然而,桓公并沒有象自己想象的那樣立即起用他,所以第三段急轉(zhuǎn)直下,“知音”難遇,決心四處漂泊。
這首歌在藝術(shù)上的突出特點是,三段的開頭都以吟詠自然景物起興,然后慨嘆自己的處境,抒發(fā)自己的心情。美景困境,對比鮮明,“困窮”顯得更困窮,寧戚的“窮困”是齊國政治中一個極不諧調(diào)的音符,這對于志在爭當(dāng)霸主的齊桓公來說確非等閑之事,難怪齊桓公聽此歌后幡然醒悟,“奇而用之”。
語言通俗,是這首歌的又一特點。“短布單衣”、“清朝飯牛”、“黃犢上坂”等詞語通俗易懂,很能打動人心。在韻律上,這首歌不拘一格,第一段各句入元部韻;第二段前四句入元部韻,后兩句押職部韻;第三段,前二句入元部韻,三、四句入侯部韻,第五句不入韻,第六、七句入職部韻。(上古“爛、禪、骭、半、旦、粲、班、闌”屬元部;“息、國、側(cè)”屬職部,“縷、主”屬侯部)韻律和諧而參差,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富有美感。
上一篇:《風(fēng)雨》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駉》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