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程驊
我沿山澗以彳亍
倒影啟示了我的伶仃;
而風塵的腳步,
更啟示我不該慕此清高!
遂將污濁之心
濯清流而伴以痛哭。
(古人云: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亦喜斯境之將至!)
薰以山花之芬芳,
藉易紅塵之腥氣,
但恐浣衣的山女,
聞臭味以先逃:
何能免于流水之詛咒呢?
我跪禱青松古柏旁:
明月照之,
清風拂之。
吳奔星
這是一首內容深蘊的抒情詩,抒情主人公向外部世界昭示了一個痛苦的靈魂,托出了一個品格高潔的孤獨者對于自然和人生的心態。
主人公是一個孤寂的夜游者,世間的喧鬧、塵世的繁雜,使“少無適俗韻”的他,被迫逃到清穆的山澗,彳亍著,思考著,以尋求精神的解脫。周圍的氣氛是荒涼的,伴著他在那兒徘徊的,只有唯一的在清冷月光映照下的身影,內心更加孤獨、悲涼。山風吹起了腳下的塵土,主人公似乎有些動搖:人生本來就是混沌的,我何必一意孤行、追求什么清高呢?但山澗的清流啟示了他,自己的孤獨雖難以驅散,透澈的溪水不是能洗盡從塵世帶來的污濁嘛;緊接著,又以“一片冰心在玉壺”比喻自己,托出了一顆純潔晶亮的冰心:用山花的清香除去從紅塵中帶來的腥氣,污濁的腥氣散到何處?隨流水而去,會把浣衣的山女驅走,不僅褻瀆了美,恐怕還要得到清流的詛咒。猛然,旁邊的青松古柏提醒了主人公,跪在樹旁,讓純潔的銀色月光透視心腑,清清的山風拂過身體,把腥氣消融,使他成為高潔的青松、古柏。一個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被完美地塑造出來了,主人公與自然合為一體。
詩緣情,這首詩作于三十年代中期,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下,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岌岌可危。許多仁人志士,特別是熱血青年,徒有報國之心,無處施展才干,或隨波逐流,消融于混沌的社會之中,或孤傲遁世、歸隱于自然。在這首詩中,主人公當時找不到光明的出路,又不愿意輕易盲從,在苦悶愁郁的情形下,向山川、自然尋求人生的真諦,詩歌正反映了他這種心路歷程。特別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用典(王維、李白、崔顧都曾以冰壺自喻,以示品格的澄澈),點明了主人公象中國傳統的優秀知識分子那樣,追求品格的完善、氣質的高潔。
這首詩在藝術上,顯示出了高超的技巧,整首詩,波動著朦朧的美的韻律。觸景生情,以景蘊情,是它的感情抒發的重要手段。詩中的清流、山花、山女、青松、古柏、明月,無不吻合主人公的心境,令人自然而然想到主人公追求的那清高、澄澈的品格,構思的精巧,使主人公的情思、理想,融化在清穆明澈的意境之中。自然渾成,無雕琢之痕。讀后余音裊裊,韻味無窮。
上一篇:馮至:我是一條小河
下一篇:戴望舒: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