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嘉魚之什
南有嘉魚之什
南有嘉魚之什,是一組主題鮮明而單一的雅樂,包括南有嘉魚、南山有臺、由庚、崇丘、由儀、蓼蕭、湛露、彤弓、菁菁者莪(é)、六月、采芑、車攻、吉日13篇。其中,由庚、崇丘、由儀今佚。十首雅樂分別從君臣宴樂、征戰狩獵,以及日常活動等方面歌詠周禮,雖然思想深度不及“鹿鳴之什”,但藝術上卻頗有稱道之處。我們知道,宣教之類的詩歌一般難以寫得很好,但“南有嘉魚之什”卻寫得含蓄有致,和樂的氣氛中,價值取向明確,勸喻的之辭很好地隱藏在字里行間,這是非常難得的。
南有嘉魚
【原文】
南有嘉魚,烝然(1)罩罩(2)。君子有酒,嘉賓式燕(3)以樂。
南有嘉魚,烝然汕汕(4)。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5)。
南有樛木(6),甘瓠(7)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8)之。
翩翩者鵻(9),烝然來思。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
【注釋】
(1)烝(zhēnɡ)然:眾多。
(2)罩罩:游魚搖尾的樣子。
(3)燕:通“宴”,指宴會飲酒。
(4)汕汕:魚成群游的樣子。
(5)衎(kàn):快樂。
(6)樛(jīu)木:樹木向下彎曲。
(7)瓠(hù):葫蘆。
(8)綏:安樂。
(9)鵻(zhuī):鳥名,即鵓鳩,也叫鵓鴣,天將雨或初晴時常在樹上咕咕地叫。
【譯文】
南國有魚味道美,群游結伴把尾搖。君子設宴有美酒,賓客宴飲樂陶陶。
南國有魚味道美,群游擺尾隨水流。君子設宴有美酒,賓客宴飲樂悠悠。
南國有樹都彎曲,葫蘆藤蔓緊相纏。君子設宴有美酒,賓客宴飲樂平安。
鵓鳩翩翩空中飛,成群結隊飛來此。君子設宴有美酒,賓客宴飲頻相勸。
【解析】
這是一首君子宴請賓客的樂歌。《毛詩序》云:“《南有嘉魚》,樂與賢也,太平之君子至誠,樂與賢者共之也。”
全詩四章,章四句。首先以游魚起興,用魚、水象征賓主之間融洽的關系,宛轉地表達出主人的深情厚意,為詩歌奠定了愉悅,和諧的基調。隨后將視線從水中引向陸地,用彎曲的樹木象征著主人高貴的地位和端莊的氣度;而藤蔓緊緊纏繞著高大的樹木又像是親朋摯友久別重逢后親密無間、難舍難分的情態。末章又將鏡頭轉向空中的鵓鳩,成群結隊的飛來此地,賓客酒興愈濃,情致愈高,開懷暢飲。詩歌匠心獨運,寓情于景,充分地表達了賓主之間和睦親密的感情。
南山有臺
【原文】
南山有臺(1),北山有萊。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2),北山有杻(3)。樂只君子,遐(4)不眉壽。樂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5),北山有楰(6)。樂只君子,遐不黃耇(7)。樂只君子,保艾(8)爾后。
【注釋】
(1)臺:莎草,又名蓑衣草,可制蓑衣。
(2)栲(káo):山樗,俗稱鴨椿。
(3)杻(nǐu):檍樹,俗稱菩提樹。
(4)遐:何。
(5)枸(jǔ):樹名,即枳椇。
(6)楰(yú):樹名,即鼠梓,也叫苦楸。
(7)黃耇(ɡǒu):年老后頭發變黃。詩中指長壽。
(8)艾:養育。
【譯文】
南山生有蓑衣草,北山長著嫩萊草。諸位君子真快樂,你們為國立根基。
諸位君子真快樂,祝您萬年壽無期。南山生有綠桑樹,北山長著白楊樹。
諸位君子真快樂,你們為國爭榮光。諸位君子真快樂,祝您萬年壽無疆。
南山上面生枸杞,北山上面長李樹。諸位君子真快樂,真是人民好父母。
諸位君子真快樂,你們美名必永駐。南山生有鴨椿樹,北山長著菩提樹。
諸位君子真快樂,祝您高年壽眉齊。諸位君子真快樂,美好德行充天地。
南山生有枳椇樹,北山長著苦楸樹。諸位君子真快樂,祝您長壽比南山。
諸位君子真快樂,愿您世代天保佑。
【解析】
這是一首祝壽的宴飲詩,全詩充滿溢美之詞,表達了賓客對主人衷心的祝愿和贊美。全詩五章,章六句,每章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興,南山有臺、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萊、有楊、有李、有杻、有楰,正如國家之擁有具備各種美德的君子賢人,極富象征意義。這首詩雖然內容簡單,但五章首尾呼應,回環往復,語意逐次遞進,很好地實現了祝頌的目的。
蓼蕭
【原文】
蓼(1)彼蕭斯,零露湑(2)兮。既見君子,我心寫(3)兮。燕(4)笑語兮,是以有譽處(5)兮。
蓼彼蕭斯,零露瀼瀼(6)。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7),壽考不忘。
蓼彼蕭斯,零露泥泥(8)。既見君子,孔燕豈弟(9)。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斯,零露濃濃。既見君子,鞗(10)革忡忡。和鸞雝雝(11),萬福攸同。
【注釋】
(1)蓼(lù):長而大的樣子。
(2)湑(xǔ):形容露水盛多。
(3)寫:舒暢。
(4)燕:通“宴”,宴飲。
(5)譽處:安樂愉悅。
(6)瀼(ránɡ)瀼:露水很多的樣子。
(7)爽:差錯。
(8)泥泥:露水厚重。
(9)豈弟(kǎi tì):即“愷悌”,和樂平易。
(10)鞗(tiáo):馬轡上的裝飾。
(11)雝(yōnɡ)雝:銅鈴聲。
【譯文】
艾蒿高大又頎長,露珠滴滴相凝聚。既已見到周天子,我心中十分歡暢。
飲宴談笑甚歡愉,和睦相處心暢快。艾蒿高大又頎長,露珠點點真閃亮。
既已見到周天子,心中歡喜蒙恩寵。天子美德永不變,愿得長壽永安康。
艾蒿高大又頎長,露珠顆顆亮晶晶。既已見到周天子,和悅安詳心平靜。
兄弟親愛又和睦,美德永在樂長壽。艾蒿高大又頎長,露珠團團落葉上。
既已見到周天子,攬轡垂下韁繩放。鑾鈴聲聲叮當響,萬福齊聚在圣堂。
【解析】
這是一首祝頌詩,表達了諸侯對周天子時的尊崇、歌頌之意。詩四章,全以艾蒿含露起興。艾蒿是一種可供祭祀用的香草,諸侯朝見天子,“有與助祭祀之禮”,故蕭艾以喻諸侯;露水則被用來比喻諸侯承受天子的恩澤。這種手法巧妙地點明了詩旨所在:天子恩及四海,諸侯有幸承寵。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以諸侯感恩戴德、極盡頌贊的景仰口吻表達了祝頌之情,體現出雅詩的典型風格。
湛露
【原文】
湛湛(1)露斯,匪陽不晞(2)。厭厭(3)夜飲,不醉無歸。
湛湛露斯,在彼豐草。厭厭夜飲,在宗載(4)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顯允(5)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6),其實離離(7)。豈弟(8)君子,莫不令儀(9)。
【注釋】
(1)湛湛:形容露水清瑩盛多。
(2)晞:干。
(3)厭厭:和悅的樣子。
(4)載:通“載”。
(5)顯允:光明磊落而誠信忠厚。
(6)椅:山桐子,有美麗花紋的梓樹。
(7)離離:果實累累。
(8)豈弟(kǎi tì):即“愷悌”,和樂平易。
(9)令儀:舉止儀表美好大方。
【譯文】
夜深露重濕漉漉,不見朝陽不蒸發。和樂夜宴飲酒酣,不喝到醉不歸家。
夜深露重濕漉漉,落在繁茂芳草間。和樂夜宴飲酒酣,宗廟鐘聲遠遠傳。
夜深露重濕漉漉,落在枸杞酸棗林。坦蕩誠信諸君子,人人都有美德行。
梧桐山中桐林長,果實累累滿枝頭。和悅平易諸君子,風度翩翩顯大方。
【解析】
這是一首周天子宴請諸侯的詩。《毛詩序》有云:“《湛露》,天子燕(宴)諸侯也”。全詩四章。首二章用露水比喻周天子皇恩浩蕩,潤澤天下;三章描寫諸侯聲名顯赫,德行高尚;四章贊美與宴的諸侯舉止大方,氣度不凡。這首詩結構整齊,音韻優美,細細品來大有美感。
彤弓
【原文】
彤弓弨(1)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2)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3)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4)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酬(5)之。
【注釋】
(1)弨(chāo):弓弦松弛的樣子。
(2)貺(kuànɡ):贈送。
(3)右:通“侑”,勸酒。
(4)櫜(ɡāo):裝弓的袋,此處指裝入弓袋。
(5)酬:互相敬酒。
【譯文】
紅漆雕弓弦松弛,賜予功臣廟中藏。我有眾多好賓客,誠心贊美贈予弓。
鐘鼓樂器陳列好,盛情款待眾賓客。紅漆雕弓弦松弛,賜予功臣帶回家。
我有眾多好賓客,心中歡快又愉悅。鐘鼓樂器陳列好,觥籌交錯情意厚。
紅漆雕弓弦松弛,賜予功臣放袋中。我有這些好賓客,欣賞他們在心底。
鐘鼓樂器陳列好,終朝酬酒情意密。
【解析】
這首詩描寫周天子舉行宴會,以弓矢為賞賜獎勵有功諸侯的場面。據古書記載,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賞賜有功的諸侯,是西周到春秋時代的一種禮儀制度。《彤弓》這首詩就是對這種禮儀制度的形象反映。
詩歌三章采用重章復沓的形式,反復描寫了周天子大擺酒宴,陳列鐘鼓,賞賜諸侯的熱鬧歡樂場面。全詩不涉比興,純用賦法,語言簡練而準確,給讀者留下了深刻感受。
菁菁者莪
【原文】
菁菁者莪(1),在彼中阿(2)。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3)。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4)我百朋。
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5)。
【注釋】
(1)莪(é):莪蒿,又名蘿蒿,一種可吃的野草。
(2)阿:山坳。
(3)沚(zhǐ):水中小沙丘。
(4)錫:同“賜”。
(5)休:安定。
【譯文】
莪蒿蔥蘢真繁茂,叢叢生在山坳中。已經見到那君子,彬彬有禮心歡喜。
莪蒿蔥蘢真繁茂,簇簇生長在沙洲。已經見到那君子,我的心中樂悠悠。
莪蒿蔥蘢真繁茂,蓬蓬生長在丘陵。已經見到那君子,心情勝過賜百朋。
楊木船兒水中漂,小舟上下隨波搖。已經見到那君子,我的心中多歡暢。
【解析】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毛詩序》認為是“樂育才”,表達了學生見到師長時的激動喜悅之情;而朱熹《詩集傳》則批評《毛詩序》“全失詩意”,認為“此亦燕飲賓客之詩”;時至今日,學者多認為是古代女子喜逢愛人之歌。當然,由于詩歌表達的意境空泛,留給人的想象空間較大,因此各家發掘出各自不同的內涵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此取今人的解釋來進行賞析。
這首詩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興,描繪出一幅美麗、溫馨而又浪漫的場景: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落落大方、舉止瀟灑的男子,因此一見鐘情;接著又寫到二人在水中沙洲上相遇,少女又驚又喜;三章將見面地點轉移至陽光明媚的山丘上,表示二人關系更進一步了;末章將鏡頭一轉,“泛泛楊舟”象征兩人在人生長河中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的誓愿。全詩雖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卻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六月
【原文】
六月棲棲(1),戎車既飭(2)。四牡骙骙(3),載是常服。
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4)四驪,閑(5)之維則。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其大有颙(6)。薄伐玁狁,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共(7)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8),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涇陽。
織文鳥章,白旆(9)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10)。四牡既佶(11),既佶且閑。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
飲御諸友,炰(12)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注釋】
(1)棲棲:忙碌緊急的樣子。
(2)飭:整頓,整理。
(3)骙(kuí)骙:馬很強壯的樣子。
(4)比物:把力氣和毛色一致的馬套在一起。
(5)閑:同“嫻”,嫻熟。
(6)颙(yōnɡ):大頭大腦的樣子。
(7)共:通“恭”,嚴肅地對待。
(8)茹:柔弱。
(9)白旆(pèi):白色的旗幟。
(10)輊(zhì)、軒:車身前俯后仰,這里形容兵車駕馭得安穩自如。
(11)佶(jí):整齊。
(12)炰(páo):蒸煮。
【譯文】
六月戰事太緊急,兵車備齊待出發。馬匹強壯好威武,人人都穿上軍衣。
玁狁來勢太兇猛,我方邊境已告急。周王下令去出征,保衛國家使民安。
四匹黑馬齊配好,進退訓練技嫻熟。正值盛夏六月天,我軍軍服已做成。
我軍軍服已做成,行軍一日三十里。周王下令去出征,輔佐天子穩天下。
公馬四匹真高大,寬頭大耳有威風。只為討伐平玁狁,建立功勛眾人表。
嚴整肅穆齊具備,認真去把敵軍滅。認真去把敵軍滅,為我國家平天下。
玁狁來勢并不弱,占據焦獲駐軍防。又犯鎬地與朔方,不久就要到涇陽。
鳳鳥紋于旗幟上,白色大旗真明亮。我有兵車十余乘,先行沖鋒去掃蕩。
兵車前行駛得穩,前后俯仰操縱熟。公馬四匹真健壯,整齊健壯訓練熟。
只為討伐那玁狁,進軍太原攻勢猛。文武雙全是吉甫,國家榜樣真英雄。
吉甫宴飲多歡喜,接受賞賜數不完。從那鎬京建功還,行軍在外日不短。
設席招待親朋友,蒸鱉膾鯉美食多。哪些朋友來參加,忠孝兼備是張仲。
【解析】
本詩記敘的是周宣王北伐玁狁的事,目的是通過對這次戰爭勝利的描寫,贊美宣王時的中興功臣也即這次戰爭的主帥尹吉甫文韜武略、指揮若定的出眾才能和堪為萬邦之憲的風范。
全詩六章,前三章描寫車馬軍備之盛和行軍紀律之嚴,第四章敘述玁狁逼近和周朝抵御的情況,末章則敘述凱旋后吉甫設宴招待親朋好友的場面。縱觀全詩,以追憶開始,以現實作結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詩歌平添了幾分回味和余韻。
采芑
【原文】
薄言采芑(1),于彼新田,呈此菑畝(2)。
方叔蒞止,其車三千,師干(3)之試。
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
路車有奭(4),簟茀(5)魚服,鉤膺鞗革(6)。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
方叔蒞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
方叔率止,約軧(7)錯衡,八鸞玱玱。
服其命服,朱芾(8)斯皇,有玱蔥珩(9)。
鴥(10)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
方叔蒞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
方叔率止。鉦(11)人伐鼓,陳師鞠旅。
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12)。
蠢爾蠻荊,大邦為仇。
方叔元老,克壯其猶(13)。
方叔率止,執訊獲丑。
戎車啴啴(14),啴啴焞焞(15),如霆如雷。
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注釋】
(1)芑(qí):一種野菜。
(2)菑(zī)畝:即菑田,開墾第一年的新田。
(3)干:抵御。
(4)奭(shì):紅色的涂飾。
(5)簟茀(diàn fú):遮擋戰車后部的竹席子。
(6)鞗(tiáo)革:皮革制成的馬韁繩。
(7)約軧(qí):用皮革約束車軸露出車輪的部分。
(8)朱芾(fú):皮制的蔽膝,類似圍裙。
(9)蔥珩(hénɡ):翠綠色的佩玉。
(10)鴥(yù):鳥飛迅疾的樣子。
(11)鉦(zhēnɡ)人:掌管擊鉦擊鼓的官員。
(12)闐(tián)闐:擊鼓聲。
(13)猶:通“猷”,謀略。
(14)啴(tān)啴:兵車行走的聲音。
(15)焞(tūn)焞:車馬眾多的樣子。
【譯文】
采野菜來采得忙,從那邊的新田里,采到這邊菑田旁。
大將方叔來此地,戰車就有三千輛,士卒舞盾操練忙。
方叔統帥自有方,駕起戰車驅四馬,四馬齊整氣勢昂。
大車紅漆作彩飾,竹席帷子魚皮箱,牛皮胸帶與馬韁。
采野菜來采得忙,從那邊的新田里,采到村莊的中央。
大將方叔來此地,戰車就有三千輛,龍蛇大旗鮮又亮。
方叔統帥自有方,車轂車衡皮飾裝,八個馬鈴響叮當。
朝廷禮服穿在身,紅色蔽膝亮堂堂,綠色佩玉玱玱響。
鷹隼振翅疾飛翔,迅猛直上抵云天,忽而落下棲樹上。
大將方叔來此地,戰車就有三千輛,士卒舞盾操練忙。
方叔統帥自有方,鼓師擊鼓傳號令,擺陣訓話軍容壯。
威風凜凜我方叔,擊鼓咚咚陣容強,整軍退兵氣勢壯。
愚蠢無知的蠻荊,與我大國結怨仇。
想那方叔為元老,雄才大略謀劃嚴。
方叔統帥自有方,俘虜敵軍必凱旋。
戰車行進響隆隆,隆隆車聲不間斷,如那雷霆響徹天。
威風凜凜我方叔,曾征玁狁于北邊,荊州南蠻也屈服。
【解析】
這首詩描寫了周宣王時大將方叔威懾南蠻而舉行的盛大的軍事演習,全詩氣勢宏大,層層推進,意境壯闊。全詩四章,前三章著重表現方叔指揮的這次軍事演習的規模與聲勢,同時盛贊方叔治軍的卓越才能。第四章以無畏的語氣譴責了無端來犯的荊蠻,表達了以此眾戰、無城不破、無堅不摧的自信心和威懾力,也點明了這次演習的目的和用意。
車攻
【原文】
我車既攻(1),我馬既同。四牡龐龐(2),駕言徂(3)東。
田車既好,田牡孔阜(4)。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于苗,選(5)徒囂囂(6)。建旐設旄,搏獸于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7),會同有繹。
決拾既佽(8),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9)。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10)。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11)。徒御不驚,大庖(12)不盈。
之子于征,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注釋】
(1)攻:修繕。
(2)龐龐:形容馬高大強壯。
(3)徂(cú):往。
(4)孔阜(fù):形容高大肥碩有氣勢。
(5)選:通“算”,清點。
(6)囂囂:形容聲音嘈雜。
(7)金舄(xì):用銅裝飾的鞋。舄,雙層底的鞋。
(8)佽(cì):齊備。
(9)柴(zī):堆積的動物尸體。
(10)猗(yǐ):偏差。
(11)旆旌:泛指各種旗幟。
(12)大庖(pǎo):天子的廚房。
【譯文】
獵車已修理牢固,轅馬選出都矯健。四匹駿馬壯又高,拉著獵車向東跑。
獵車已經裝備好,四匹駿馬勢威猛。東方甫田茂草長,駕車出獵快馳騁。
天子夏獵在野郊,清點士卒人喧鬧。隊伍前后旌旗飄,敖山打獵意氣豪。
駕起四馬行原野,四馬高大又迅捷。紅色蔽膝金黃鞋,會合諸侯同出發。
扳指護臂全備齊,弓箭調配已相稱。射擊比武有對手,搬運獵物相幫襯。
四匹黃馬已起駕,兩旁驂馬無偏差。駕車馳騁有章法,放箭精準技藝佳。
凱旋蕭蕭駟馬鳴,迎風悠揚飄旗旌。徒步拉車兵機警,獵畢廚房野味盈。
天子獵罷啟歸程,但見隊伍不聞聲。勇武果敢真天子,成功確實有才能。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周宣王在東都會同諸侯舉行田獵的詩歌。在古代,君王和諸侯舉行狩獵有顯示武功的作用。這首詩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按田獵過程依次道來,有條不紊,紋絲不亂。同時運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傳神地描寫了射獵的場面及各種不同的景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車攻》是《詩經》中的名篇,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吉日
【原文】
吉日維戊(1),既伯既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2),從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獸之所同,麀鹿(3)麌麌(4)。漆沮之從,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5)孔有。儦儦(6)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彼小豝(7),殪(8)此大兕(9)。以御賓客,且以酌醴(10)。
【注釋】
(1)戊: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計日。以天干奇數為剛日,偶數為柔日。剛日宜外事,柔日宜內事。田獵為外事,故以剛之戊為吉日。
(2)大阜:大土山。
(3)麀(yōu)鹿:母鹿。
(4)麌(yǔ)麌:形容野獸眾多。
(5)祁:原野遼闊。
(6)儦(biāo)儦:野獸奔跑的樣子。
(7)豝(bā):小野豬。
(8)殪(yì):射死。
(9)兕(sì):大野牛,或謂犀牛。
(10)醴(lǐ):甜酒。
【譯文】
戊日吉利好時辰,師神馬祖都祭享。獵車轔轔真漂亮,四匹公馬大又壯。
驅車登上大山岡,追逐群獸意氣揚。庚午吉日好時光,匹匹良馬精挑選。
眾多群獸聚一處,雄鹿雌鹿在眼前。驅趕野獸到漆沮,天子獵場在此間。
極目遠望原野中,地域遼闊群獸集。或是急奔或慢行,三五成群結伴歡。
左面右面齊出擊,為讓天子心歡喜。我的弓已拉滿弦,我的箭已握在手。
射中那邊小母豬,射死這邊大野牛。烹調獵物宴賓客,滿座歡呼飲美酒。
【解析】
這同樣是一首描寫田獵的詩歌。陳奐《詩毛氏傳疏》說:“《車攻》會諸侯而田獵,《吉日》則專美宣王田也。一在東都,一在西都。”全詩四章,藝術地再現了周宣王田獵時選擇吉日祭祀馬祖、野外田獵、滿載而歸宴飲群臣的整個過程。首章描寫打獵前的準備情況,二章寫選擇了良馬正式出獵,三章敘述隨從驅趕群獸供天子射獵,末章寫天子射獵得勝返朝宴享群臣。這首詩節奏輕快,氣氛輕松愉快,很有感染力。
上一篇:《詩經》又稱《詩三百》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衛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