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祖籍宣州宣城(今屬安徽),因宣城原叫宛陵,所以人們叫他梅宛陵。他靠先輩庇蔭而做官,官至尚書部員外郎。他以詩名世,主張詩詞服務于社會,而不應如“西昆體”那樣凄婉晦澀、沒有實質內容。他倡導樸實的文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宋代詩風的轉變,很受陸游等人的支持。其文被輯為《宛陵集》。
蘇幕遮·草
【原文】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 ① ,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注釋】
①窣地春袍:青色的長袍,其長及地。
【譯文】
堤壩上的綠草含水帶露,遠處的房屋在如煙春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后天色變晴,江水開闊,到處都是萋萋的芳草。離鄉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顏色與嫩綠的草色互相映襯,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邊一個又一個的長亭連接起來,使得遠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孫已經忘記了歸期。眼看梨花落盡,春天馬上又要過去了。日光漸黯,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
【鑒賞】
本詞寫草。詞人通過對一個少年剛做官時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神態的描寫,隱隱透露出他后來對官場的厭倦和失望。
上片寫少年初為官宦時的神采飛揚。前四句寫芳草。起首兩句描寫大堤上碧草蒼翠可人。“亂碧”兩句總寫全景,同時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后面三句寫這個人少年得志,意氣風發。以官服與草色的相同、相近來突出這個少年的英俊瀟灑。
下片寫少年為官以后的思緒。前兩句由李白《菩薩蠻》中“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的詩句化出,透露出詞人對官場的厭倦和對家鄉故人的思念。“落盡梨花”,以春色的漸漸遠去暗寫自己官場的失意。結尾兩句寫晚春景象,盡現憂傷落寞的情懷。
本詞色彩絢麗,形象鮮活,意蘊豐富,令人回味。雖是寫草,但全篇不著一個“草”字,而是用側面襯托的手法達到寫作的目的,可謂生花妙筆。
上一篇:張昪《離亭燕》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蘇庠《菩薩蠻·宜興作》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