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 [1] 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 [2] ,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3]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 [4]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注釋】
[1]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2]長亭: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3]寒食: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4]恨:遺憾的意思。
【賞析】
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詩意。但這樣的柳色詞人已經不止見了一次,那都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經幾次見到別人送別時的情景。行人出發前,柳樹在微風的吹拂下,綿柔地飄來飄去,楊柳依依,有萬種惜別之意。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他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又有誰認識他這個浪游的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此時,詞人不禁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現在的離別如此之多,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吧。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當船已起程,周圍靜了下來,詞人的心也閑下來了,很自然地回憶起京華的往事。那是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啊!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詞人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留給詞人的,只有無限的悵惘與凄婉。

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地堆積在詞人心上,難以排遣,他也不想排遣。這時已到傍晚,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只見水流分支的浦口,水波回旋。因為已是傍晚,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詞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里,詞人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詞人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讓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傷。
上一篇: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