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謠·問何年此山來此①
【題解】
此詞作于辛棄疾首次罷官退居帶湖期間。他經常去游覽,發現博山雨巖有一塊形態怪異的巨石,于是就借用屈原《九歌》中“山鬼”稱呼它,寫下了這首《摸魚兒》詞,并將詞牌改名為《山鬼謠》。此詞上片用擬人手法描寫了雨巖形狀怪異,不言不語,卻也不知何年何月從哪里來,以這種無比幽靜反襯詞人對紛亂、齷齪現實的厭惡;下片用極動的景象,抒發詞人長期被壓抑鉗制的心聲,如龍潭風雨大作,爆發出最激越的聲響,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興亡的憂慮與自身遭遇的感慨。
【原文】
雨巖有石,狀怪甚,取《離騷》《九歌》②,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今名。
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落日無語。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③。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④。一杯誰舉?舉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⑤。
須記取:昨夜龍湫風雨,門前石浪掀舞⑥。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⑦。依約處⑧,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⑨。神交心許⑩。待萬里攜君,鞭笞鸞鳳,誦我《遠游》賦。
【注釋】
①山鬼謠:詞牌名,即“摸魚兒”。雙調一百十六字,上片六仄韻,下片七仄韻。②《離騷》《九歌》:屈原作品。其中《九歌》第九篇《山鬼》,描寫一位山中女神。③“看君似是羲皇上”兩句:意思是看這山石古老,很像羲皇上時期形成的,就以“太初”稱之。羲皇上:即羲皇上人,相傳在伏羲氏以前,稱為上古時代的人。這里指山石來歷久遠,純樸天然。君:你,此處指山石。名汝:以此命名來稱呼你。④“溪上路”兩句:意思是說這座山地處僻遠,紅塵所不能及,所以才具有古樸風貌,古今不變。⑤“一杯誰舉”四句:作者此刻舉杯邀石,可山石并沒有任何舉動,但山鳥卻翻杯而去。崔嵬(cuīwéi):形容高峻,高大雄偉的物體(多指山)。此處代指怪石。覆杯:打翻了酒杯。⑥“須記取”三句:意思是人們記得昨晚潭邊風雨大作,而怪石卻乘勢翻飛起舞。龍湫(qiū):龍潭。石浪:指巨大的怪石。這是在詞尾作者自注的:“石浪,庵外巨石也,長三十余丈。”⑦“四更山鬼吹燈嘯”兩句:深夜時分,山鬼呼嘯而至,吹燈滅火,嚇得世間男女個個膽顫心驚。四更:舊時把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四更指凌晨一時至三時。山鬼吹燈:化用杜甫《山館》詩意:“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⑧依約處:依稀恍惚間;隱約恍惚間。依約:仿佛;隱約。⑨杖屨(zhàng jù):此為出游登山時所用的手杖和麻鞋。古禮,五十歲老人才可扶杖。良苦:指非常辛苦。⑩神交心許:指兩人之間精神相交,心意互許。鞭笞(chī)鸞鳳:鞭策鸞鳳,即指乘鸞駕鳳,遨游太空。鞭笞:是指用鞭子抽打某人或某物之意。意思是狠狠地教訓、批評,使之驚醒。
【譯文】
雨巖上有巨大的石頭,形狀非常怪異,我借用楚辭中《離騷》《九歌》中詞句的意思,因此為它取名為“山鬼”,并創作了《摸魚兒》詞,調名改為現在所用的《山鬼謠》。
請問是在哪一年,這巨大的山石是怎樣來到這里的?怪石矗立在西風落日中默然不回答。看你如此古老很像是羲皇上人時期形成的,那么就直接以“太初”命名來稱呼你吧。沿著溪流向上艱難地行走,發現巨石周邊極其荒僻,可謂人跡罕至,掐指算來,只有紅塵所不能及的地方,還能依舊保持原有的古樸風貌,不會輕易改變。這一杯誰能與我同舉?醉醺醺的我舉起酒杯呼叫怪石,高峻的怪石還沒有開始回答,突來的山鳥卻把我的酒杯踩倒后飛走了。
一定要記載留取的是:昨夜龍潭邊風雨大作,庵門前的怪石如浪翻飛起舞。在夜半四更的時候,山鬼呼嘯而來吹滅人間燈火,嚇得世間男女個個膽顫心驚。在混亂的場景里,隱約恍惚間,山鬼還不忘對我說:你安貧樂道,整天拄杖游覽山水也是夠辛苦的了。看來我們早已精神靈魂相交,相互心靈默許了。既然我們成了知己朋友,那么就等到晴空萬里之時,與你一起共同鞭策鸞鳥與鳳凰駕駛的車,吟誦著我的《遠游》之賦飛向遠方吧。
上一篇:辛棄疾《聲聲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水調歌頭·九日游云洞和韓南澗尚書韻》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