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此詞作于辛棄疾三十六歲為官江西時。“造口”今名阜口鎮,是南宋之初金人追隆裕太后最后到達的地方。太后被金人劫持而出逃,從南昌、吉安到贛縣,一路上顛沛流離。詞人身臨此地,回思國恥,寫下了這首悲憤之詞。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一句興,一句比,臺名“郁孤”,已令人不喜;又說其下江水竟是南渡宋人之淚,與《單刀會》(關漢卿)寫江水是“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同屬警句。而比水作血者多壯烈,比水作淚者更凄苦。二句已定全詞基調。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回望故國覺山水可憐,是因為山河破碎,故國難回。為什么會這樣,作者沒有說,那就是外有強敵縱暴,內有妥協派作梗,恢復無望。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二句顯有比意,但不明朗。似說青山不能障百川而東之,我亦不能挽狂瀾于既倒。孤掌難鳴,郁抑難申。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又聞山中鷓鴣之鳴:“行不得也哥哥”,如助詞人之浩嘆。二句賦寫中有興味。“愁予”出《九歌》“目渺渺兮愁予”,照應上文西北之望,寫出一種企盼不及的孤獨惆悵情緒。
辛詞特多用典。但此詞,一掃“掉書袋”的習氣。字字血,聲聲淚,一氣呵成而沉郁頓挫,“忠憤之氣,拂拂指端”。梁啟超以為“如此大聲鏜鎝,未曾有也”。
上一篇:辛棄疾《水調歌頭》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辛棄疾《祝英臺近》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