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泰戈爾與中國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1-03-25 11:04:39

——泰戈爾與中國

——泰戈爾與中國

毛世昌

印度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曾經修筑交往的大道……今天我們再次發出呼吁,不遺余力地協助我們重新踏上被遺忘了的世紀的疏懶所抹去的古道。我們為此感到歡欣鼓舞。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發出消隱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鞏固中印兩國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誼的誓言,遠在一千八百年前,我們的祖先以無限的忍耐力和犧牲精神,為這種交流奠定了基礎……唯有合作、友愛、互相信任、互相幫助,能使文明顯示真正的偉大價值。

這是86年前,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對中印世代友好發出的最誠懇的呼吁。泰戈爾始終如一地對中國人民懷有友好感情,他熱愛中國人民,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是中印友誼的象征,是中印幾千年交流史上的一座豐碑。

早在1881年20歲時,他就寫了《鴉片——運往中國的死亡》。他關注中國的命運,同情深受鴉片毒害的中國人民?!白x完關于鴉片貿易如何進入中國的文章,心腸似鐵的人也會對中國產生同情”。他揭露英國人用鴉片毒害中國人的無恥行徑,“為牟取暴利,強迫整個中華民族吸毒,如此殘忍的強盜行為,真是曠古未聞”。

他譴責英國人往中國輸送鴉片是“貿易”幌子下的強盜行為,即強迫中國人接受自己不愿意要的東西,再強行掠奪走中國財富,“中國不愿意要的東西,硬塞進她的口袋,同時從她的另外一個口袋掏走白花花的銀子,這種賺錢的方法,若不稱為搶劫,而稱為貿易,那不過是披一件漂亮的外衣罷了”。

他進一步揭露道,“在中國的鴉片貿易中,隱藏者齷齪卑鄙的東西,其中陰暗的盜竊心理比搶劫還要可怕”。泰戈爾通過揭露英國人的強盜行徑,把他們的“人道主義”假面具撕得粉碎,把他們的強盜嘴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英國人根本不講什么道義、什么責任、什么良心,只有斂財的強烈欲望,這就是19世紀他們的基督教文明!”。

泰戈爾1924年4月12日到5月29日的訪華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中印幾千年交流史上的一座豐碑。在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傳統中斷幾百年后,他在兩國人民之間又重新開辟了友誼的道路,重新開辟了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道路,并開啟了中印兩大文明對話的新時代。正如季羨林先生所指出的:“他在中印兩國之間重新構建了一座友誼的金橋,比以前的更加輝煌、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完全適合現代的情況和需要。”

印度人民和詩人一樣,為泰戈爾能夠訪問中國感到歡欣鼓舞,他們把泰戈爾當做重開中印友好道路的光榮使者?!爱斘覈嗣衤犝f我受到來自中國的邀請時,他們是多么歡欣鼓舞……他們認為,這對我重新打開精神交流的古老通道是個極好的時機”。

泰戈爾帶來了印度人民的囑托:“先生,請務必對中國人民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那些遙遠的時代中建立起來的關系。印度人民是多么熱愛你們,又是多么渴望得到你們的愛。”中印世代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泰戈爾代表印度人民向中國人民表達了這個愿望。

泰戈爾是帶著重新開辟中印友誼的道路、為了毫無功利的人類之愛的使命到中國來訪問的。他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就表明此行的目的:“我此次前來就是為了請求你們重新打開那條交流的通道,我希望它還在那里……如果通過這次訪問,中國接近了印度,印度也接近了中國,不是為了政治上也不是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毫無功利性的人類之愛。除此之外,別無他求。那么,我將會感到榮幸?!?/p>

泰戈爾及其一行在中國逗留了50多天,先后參觀了上海、南京、武漢、北京、太原、杭州等地。拜見了各界人士,詩人對中國的熱愛之情在鮮花與掌聲中蕩漾。泰戈爾每到一地,都表達他對中國的熱愛之情和中印世代友好的愿望。

他訪問的目的是溝通中印民族交流的渠道,重續幾千年來兩國民族間的傳統友誼,滿腔熱情而來,卻不料受到一些抵制和反對,國內的一些人制造了一些不愉快,甚至言詞激烈的批評。訪華期間,在泰戈爾做演講之前,有人在北京雩壇和貞觀影院散發傳單,名為“我們為什么反對泰戈爾”,反對泰戈爾宣傳的博愛與和平,認為不符合中國的時宜。對泰戈爾反對最激烈者大多數是左翼文化人士如瞿秋白、陳獨秀等人。有人認為這是雙方的誤解所造成。依筆者之見,我方的誤解更深:(1)有失“禮儀之邦”的大度和風范。中國歷來自稱為禮儀之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是我們主動邀請一個耄耋老人,帶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不遠萬里來的。但一些中國人卻對客人采取了極不友好的態度,這是令人感到慚愧的。(2)一些左翼人士急功近利,過于實用主義,指望泰戈爾帶來包治百病的良藥,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當客人達不到要求,距離其期望值過遠時便怏怏不快,甚至撕破臉皮謾罵,陳獨秀竟然罵“泰戈爾是什么東西”,這是有辱斯文的。(3)這些人患了近視眼,也許他們根本就看不到泰戈爾訪華是重開中印友誼的道路這一點。就連胡適都覺得這些人做得太過分,對他們提出了忠告:“我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國民們當為有禮之人,對來自鄰邦的大詩人應待之以禮,方不失為君子國國民?!睊侀_其他,僅泰戈爾重開中印友誼的道路這一點,泰戈爾就可以和中國的玄奘相媲美了。

泰戈爾實際上明察秋毫,他會從任何一點信息上捕捉到這一點。他說:“當我最初接到前來中國的邀請時,我不知道大家是否都需要一個來自印度的人。我甚至聽說有些人還反對我來,因為這可能阻擋了你們向往西方進步和力量的熱情。確實,假如你們需要一個能在這些事請上幫助你們的人,那么你們邀請我就是犯了一個錯誤。在這一點上,我幫助不了你們。”

一邊是我們中國某些人的不友好態度,一邊是詩人的寬容大度。他著眼中印友好的大局,看多數中國人熱烈歡迎他的主流?!斑@是一次親密朋友的會合,我從來沒有像現在跟你們在一起這樣愉快過。我不知道是什么緣故,到中國便像回到故鄉。當我與那些不辭勞苦地將我介紹給這個偉大的國家及其人民的人在一起時,我是多么強烈感受到什么叫做賓至如歸”。“一支閃耀著覺醒之光的交響曲正從遙遠的地平線上向我奏響,與之相和,我也吟唱著。正因為如此,我與你們——這些異國的年輕的心親密無間地貼在一起,我的心將你們的心視做前往夢幻之境的旅途中志同道合的旅伴”。

詩人容納對方的缺點,依然愛對方。他認為他夠容忍對方的缺點。盡管有缺點,他依然愛對方。

詩人不忌諱差異,把差異看做是正常現象,恰恰號召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團結起來,“讓貌似的關隘變為通途吧,愿我們不忌諱差異,恰恰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差異永遠不會消除,沒有差異,生命反倒羸弱。讓所有的種族保持各自的特質,匯合于鮮活的統一之中,而不是單一的將死之中”。這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周恩來在泰戈爾訪華30年之后提出的處理對外關系的“求同存異”思想。“我們的會晤是難得的。盡管我們中間存在著許多不同意見,但是這不應該影響我們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如何消除誤會,彌合差異?泰戈爾持這樣的態度:互相接觸,對話,首先達到相互了解?!耙磺姓嬲慕Y合,都是由兩顆心的結合而成的。倘若我能生活在你們當中,能夠同你們談話,你們也能同我談話,我們的思想就會通過我們的親密接觸而活躍起來。它們將會結出果實,不是即刻結出,而是在時間的過程中結出果實。種種障礙就會消失,誤解也不可能再有”。這里筆者想起親自聆聽的前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于2006年談到中印兩國關系時的講話,“只有首先來往才能相互了解,相互了解了就有可能消除誤會,化干戈為玉帛,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關系”。

周恩來和孫玉璽的話與泰戈爾的話驚人地吻合。但泰戈爾早于周恩來30年,早于孫玉璽80多年,這就不能不使人驚異泰戈爾的超前了。

因而可以說,泰戈爾1924年對中國的訪問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如果沒有泰戈爾把中印交流奄奄一息的火焰重新點燃,把幾近堵塞的中印通道重新打開,就不會有之后的印度文化熱,不會有抗日戰爭時期中印兩國相互支持,更難有50年代的“中國印度親如兄弟”的時期。

季羨林最準確、最精練、最全面地總結了泰戈爾訪華的重大意義。他說:“泰戈爾訪問的最大收獲還在于加強了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重辟了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道路。在歷史上,中印兩國人民來往了幾千年,交流文化,相互學習,情誼深厚,歷史悠久。但從宋元以后,特別是西方殖民主義來到東方后,這種友好往來就受到了阻礙,以致最后陷入中斷。19世紀中葉以后,由于兩國人民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逐步開展,這種中斷了的關系又有恢復的征兆。但是并沒有能真正恢復起來。泰戈爾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認為是莫大的憾事,于是就處心積慮以恢復這種中斷了的友誼為己任。重新開辟中印交通的道路。他帶來了印度人民的友誼,又把中國人民的友誼帶了回去。他的訪問成為一個新時期的序幕,從那以后,兩國的來往又逐漸頻繁起來?!?/p>

泰戈爾的訪華,帶來了另一段中印友好的佳話,促成了一個現代玄奘——譚云山的誕生。

1924年泰戈爾訪華時,曾經向中國朋友透露了建立中國學院的想法。當時中國時局動蕩,這個計劃沒有實現。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學校教書的譚云山一直關注著泰戈爾的中國之行,閱讀其作品和有關他訪華的報道,并且在內心萌發了對泰戈爾的崇敬之情。1927年泰戈爾來新加坡訪問,譚云山拜見了仰慕已久的泰戈爾,二人一見如故,譚云山向他表達了自己想去國際大學的愿望,泰戈爾聽了很高興,當即邀請他去國際大學教授中文。譚云山欣然接受,并答應第二年就前往國際大學。

1928年8月,譚云山告別妻子,到達加爾各答。9月3日在泰戈爾的府邸喬拉桑科拜見了泰戈爾并答應馬上就去國際大學。1928年9月6日,譚云山開始了他國際大學的教學生涯。1934年印中協會在國際大學創立,泰戈爾擔任會長,尼赫魯擔任名譽會長。1937年4月14日即孟加拉新年的大年初一,中國學院成立。泰戈爾創立的國際大學就是他國際主義的充分體現,他和譚云山創立的中國學院充分表現了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他邀請譚云山的象征意義就是中印兩個文明古國和友好鄰邦攜手合作、相互交流,搭建起一座中印世代友好的橋梁。

譚云山在印度傳播中國文化55年,他的兒子譚中繼承父業,父子兩代人譜寫了一段中印友誼的佳話。父子兩代人是名副其實的民間大使,在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中起到了官方不能替代的作用。

季羨林說:“他(泰戈爾)是有雙重性格的:一方面是光風霽月,寧靜淡泊,慈祥肅穆;但是另一方面卻是怒目金剛,劍拔弩張,怒發沖冠。他能在群眾大會上慷慨激昂地揮淚陳詞、朗誦自己火焰一般的愛國詩歌;當他看到法西斯、軍國主義及其他魑魅魍魎橫行霸道的時候,他能橫眉怒目,拍案而起,寫出刀劍一般尖銳的詩句和文章?!?/p>

這種怒目金剛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他怒斥日本反動文人,堅決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上。他痛斥日本無恥文人野口米次郎為日本侵略者辯護的無恥行徑,義憤填膺地回信指責他的行為時說,“我認為,與頑固地搗毀國家生活基礎的政府緊密勾結,從而得到政府的特別寵愛,而同時,把欺騙當做高尚職業,回避擺在面前的責任,是現代知識分子背叛人道主義的典型例子”。他堅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中國文明展現著無與倫比的財富,空前團結的中國人民開創了中國的新時代”?!拔覍⒂H眼見到,接到統治者的命令,一群群日本人全副武裝開赴鄰國,參與慘無人道地屠殺平民的軍事行動,在人類歷史上,永遠留下他們烏黑的姓名。我無法忍受目睹那種慘狀的痛楚”。在信的結尾他寫道,“敬祝我所熱愛的貴國人民,不成功,只懊悔”。

泰戈爾之所以如此熱愛中國,首先是由于他對中國燦爛文化的仰慕,中國古老的文明深深吸引了詩人,中國和印度都屬于世界文明古國,這兩個國家的文化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正是由于它們的巨大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你們古老的文明滋養了這片心靈的沃土。它那不斷富于人性的輕觸,生氣盎然地影響了一切附屬于它的事物。假如這一文明不是特別地富于人性,假如它不是充滿了精神的活力,它就不會延續得如此長久?!碧└隊枏摹叭饲槲丁焙汀案挥谌诵浴钡慕嵌?,也即中國文明中的仁義道德的視覺解釋了中國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一個根本原因。

正因為如此,泰戈爾在熱愛中國的同時,竭力維護中國文化,不允許別人褻瀆她。“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創造了無數的美。我記得當有些人對你們缺乏尊重時,來剝削、騷擾你們時,無視他們對你們的文明、對你們所產生的偉大作品所欠下的債時,我所感受到的憤怒心情”。

泰戈爾清楚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崛起直接關系到整個亞洲的前途和命運。所以他衷心地祝愿她強大起來?!拔蚁胍A得你們的心,因為我與你們親密無間,因為我有個信念,當你們的國家站立起來、能夠表現自己的風貌時,你們,乃至整個亞洲都將會有一個遠大的前景,一個會使我們共同歡欣鼓舞的前景”。泰戈爾進一步認識到,中印同是東方大國,兩國人民的友誼的發展是與東方的命運分不開的。所以他十分珍視中印之間幾千年來建立起來的友誼。1924年他訪問中國時說過:“在亞洲,一代又一代偉大的夢想家曾經使世界沐浴在他們灑下的一陣又一陣愛的甘霖之中。現在,亞洲又等待著這種夢想家的問世,期待著他們繼續開展那項既非爭戰又非獲利,而是制定精神聯系的各種契約的工作?!?/p>

泰戈爾之所以如此熱愛中國,源于他的大愛思想。中國是博大愛心的組成部分?!坝《人鶐У街袊模际谴髳叟c和平”。泰戈爾始終把這種愛貫穿在他的中國之行和以后的生活中。只有有了大愛思想,才能帶來和平。有了和平,才有友誼?!爸袊《让褡彘g有一種不可分離的愛……通過愛與合作的契約使人類不同的民族親密相處”。大愛思想,在泰戈爾的整個宗教和哲學思想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什么是大愛?包括人與人和諧、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人與神的和諧,我們都被包容在同一個偉大的真理中。當他認識到自己與世界的這種親密關系時,他就會變得具有同情心和包容意識,在與世界的交往中表現出普遍之愛的偉大感情?!叭祟愔詡ゴ笫且驗樗撵`魂能容納一切”,人在本質上是愛者。人類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成都產生于愛,愛的別名就是包容一切。所以人是一個愛者,不僅要愛人、愛神,也要愛大自然,也就是包容一切,只有在愛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神之間的差別才會消失殆盡,愛者與被愛者才會容納在一種密切無間的高度和諧統一中。

泰戈爾自己對大愛的解釋是這樣的,“人類的靈魂正從規律走向愛,從紀律走向解脫,從道德層次走向精神層次的進程中。佛陀倡導自我克制和道德生活,完全接受規律的約束,但規律的約束本身并不是目的,通過徹底掌握規律我們可以超越它。這就要回到偉大的梵那里去,即回到無限的愛中去,是他在以規律這一有限形式顯現著自己。吠陀把它叫做‘梵行’,即生活在梵中的快樂。佛陀說,想要達到這一層次的人,‘不能欺騙任何人,不能憎恨任何人,不能因為生氣而企圖傷害任何人’。他應該對一切有生命的都充滿無限的愛,就像一個獨生子的母親,肯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她的孩子。她的愛應該遍布上下左右和周圍,沒有界限,沒有障礙,沒有殘忍和敵意,無論站坐行臥,只要她醒著,頭腦里就要有這種廣大無邊的善念”。愛是一種快樂,只有快樂才有事物的發生、存在和發展。這種快樂的另一個名字是愛?!拔覀兊南戎f,‘萬事萬物都從快樂中生,被快樂所維持,朝著快樂前進,并且進入快樂’”。

人類不能沒有愛,否則他的意識就不完善,人與人之間之所以不包容,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愛。愛是萬事萬物的根源,如果沒有了愛,人便變得麻木,世界便變得窒息,人們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生命力,便沒有了活力。僵死的世界會面臨滅頂之災。正如泰戈爾說的:“缺少愛就是一種麻木,因為愛是意識的最完美形式。我們沒有愛是因為我們不能包容,或者反過來說,我們不能包容是因為我們沒有愛,因為愛是我們周圍萬事萬物的終極意義。愛并不是一種情感,它是快樂,即萬事萬物之根。它是從梵那里發射出來的純凈意識的白光。所以,要想與這個既存在于天空中,又存在于我們靈魂中的、能夠感覺到一切的東西合二為一,我們就必須達到意識的頂點,即愛。如果天空中不充滿著快樂和愛,那么誰能呼吸,誰能活動呢?正是通過把我們的意識升華到愛,把它升華到愛,把它擴展到全世界,我們才能到達梵性,實現與無限快樂的交流。”

如果我們心中有愛,一個象征就有永久的價值,它本身就是目的,它就是我們整個身心,它的用處是永不枯竭的。愛的價值是無限的,是不能當做物品按照其用處大小去衡量其價值的。一個人只有心中有愛,才能認識到其價值的無限性。沒有了愛心,他只能把愛的價值當做物品來衡量,因而愛在他心目中失去了意義。泰戈爾說:“愛自愿地把自己以無限禮物的形式奉獻出來,但是如果我們不能通過這些禮物達到愛,即禮物的施予者,那這些禮物就失去了意義。為了實現這些禮物的充分意義,我們必須在心中有愛。一個沒有愛的人,對情人的禮物只從用處大小來衡量禮物的價值。”

人和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人既是生物,更是一種精神,有著靈魂,有靈魂才有思想。這種精神只有通過愛才能體現出來,只有體現愛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來。一個人用愛心作出的貢獻同樣不能用市場價值去衡量,因為它遠遠大于市場價值。只有人們把別人看做是精神時,就會自己與他人精神融為一體,感覺到傷害對方就是傷害自己,貶低他人就是褻瀆我們自己的人性。如果為了自己的私利去利用別人,得到的是所謂幸福,而付出的卻是失去愛,失去愛就失去靈魂,回到動物的本性上去。泰戈爾非常精辟地論述了這個問題:“人同時也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只有通過愛才能認識。當我們以一個人所能作的貢獻的市場價值來定義人時,那是很不全面的。但是,當我們把他看成精神時,我們就會把他當成自己的,就會覺得對他殘忍就是對我們自己的殘忍,使他低賤就是盜竊我們自己的人性,而純粹為了自私的目的去利用他,得到的只是金錢和舒服,而付出的代價卻是真理?!?/p>

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正確地看待自己。文明的價值在于人類表達愛心的程度,人類愛心表達程度越高,文明的價值越大。文明不可能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傾軋甚至自相殘殺上,只有愛心和公正才能體現出人的真實性來。正如泰戈爾說的:“如果我們對人類沒有愛,那就不會有對人的真實看法。一個文明的價值不能根據它所積聚的力量來判斷,而要看它通過法律和機構設施,在多大程度上允許人類愛心的表達。一個文明所要回答的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問題是:他是否把人作為精神來看待,如果是,在多大程度上把人當做精神來看待?文明不可能建立在任何形式的吃人主義上,因為人之所以真,靠的就是愛和公正。”

有沒有矛盾?肯定有。沒有矛盾便沒有世界的運動,運動和靜止是矛盾的統一體。但如何解決矛盾,解決的辦法絕不是爭吵,你爭我奪,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殘殺,而是愛,是諒解和寬容。通過愛矛盾才會真正解決,動和靜才會合一。在愛中,必然有所失,但換來的更多的是“得”,物質上的失換來的是精神上的快樂,表面的“失”換來的是內心的安寧、溫馨和愉悅,這種“得”比失去的東西更有價值,更加永恒。只要有了愛,一切矛盾都會融合、消失?!按嬖谥械囊磺忻芏紝⒃趷壑腥诤?、消失。只有在愛中,統一與二重才不沖突,愛必須同時是一又是二。只有愛才是動與靜的合一,文明的心時刻變動不居,直到找到愛為止,然后它才會靜下來。但是,這種靜止卻是一種強烈的運動形式,它是極靜與無窮能量在愛中的匯合。在愛中,得與失是和諧的。愛者不斷地舍棄自己,又在愛中獲得自己”。

科學的進步使得世界越來越小,最后成為一個村子,地球村的居民越來越接近,越來越走向一體化。人類不斷融入這個一體中。當這種合一不僅停留在人們的意識中而是表現在行動上時,就變成一種大愛也就是遍布一切的愛,就會在人們的心里升騰起燦爛的快樂。當人們愛時,精神就會找到自我,產生一種永恒感。萬事萬物永遠沉浸在快樂中?!巴ㄟ^科學進步,世界的一體性,以及我們與它其實是合二為一的。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清楚了。當這種完美的合一不僅是頭腦中認識時,當它把我們的整個身心帶向能夠涵蓋萬物的光燦燦的意識時,它就會變成一種光芒四射的快樂,變成一種遍布一切的愛。我們的精神就會在整個世界中找到它更大的自我,它會絕對地相信自己是永恒的。萬事萬物都在快樂中生,被快樂所維持,朝著快樂前進,并且進入快樂”。

在泰戈爾的大愛思想中,韻律占極高的地位,是打開奧妙的一把金鑰匙。人類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有信仰,就在于認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支配著萬事萬物運動,這種神奇的力量就是韻律,在這個韻律控制之下人們可以盡情地獻出自己的愛來。美在呼喚愛,想與愛結合為一,而愛就在我們內心。美與我們內心的愛的結合會產生巨大無限的快樂。這種結合實際上就是個我靈魂與梵的最完美的合一?!吧系叟c人類是連在一起的,人類的偉大之處也就在于此。在有限的奇妙節奏控制之下,它每一步都約束著自己,因而把自己的愛,以最完美的抒情曲,給出自己的愛。美就是它對我們的心的求愛信號,沒有其他目的。在任何地方,都會有愛的呼喚。美想在我們內心找到愛??鞓肪褪菍Α弧@一真理的認識,即我們的靈魂與世界的合一,世界靈魂與那最高的愛者間的合一。”

有了愛,人類不同的民族才能合作,才能和平共處?!巴ㄟ^愛與合作的契約使人類不同的民族親密相處,這一點我們大家都相信”。有了愛才能攜手合作,相互信任,文明才能體現出它的偉大價值來?!拔ㄓ泻献?、友愛、互相信任、互相幫助,能使文明顯示真正的偉大價值”。

“和諧”是泰戈爾哲學思想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概念。泰戈爾思想的最大特色是泛神論思想和“愛”的教義。和諧統一思想從“梵我合一”的泛神論思想發端。世界萬物都是人的親密伙伴,與人生活為一體,因為本質上都是梵的體現,所以人與物統一于梵,梵性就是人與自然萬物的共同本性,而梵性的真理就是和諧統一,或者說揭示愛,就是包含,一旦人能夠證悟到自己與萬物一體的這種關系,或者說證悟到和諧和統一的梵性真理,人就會產生同類感、親近感,就會善待萬物也會善待他人。梵我合一的思想為印度哲學的核心思想。它用和諧統一的方法把大量矛盾對立化為無形。真理就是全部,就是統一與和諧,而這更高的層次就是“愛”,因為愛能包容一切,所以能消除一切不平衡,能聯合一切對立面,能促進人類與世界向前發展,“宇宙從愛生,依愛而維護,向愛而運動,最終歸人愛”。愛的教義,愛的哲學,用愛來維系宇宙間千差萬別的事物,追求在愛中達到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不僅愛人,也愛神和自然。真理的全貌在于無限和有限的和諧,盡善盡美的永恒精神和不斷變化的事物的和諧。

那么通過愛,究竟泰戈爾理想中的境界是什么?如果人們有了愛,世界可以變成一個“沒有怨恨、隔閡、爭吵、掠奪,只有愛心、友誼、諒解、學習”的世界。整個世界相會在一個鳥巢里,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能和睦相處,彼此交流,互相理解,共同參悟人生真理。泰戈爾所追求的理想的大同社會是以人為中心的。

因而可以說,大愛思想是泰戈爾熱愛中國的思想根源,有了這個思想根源,他愛中國才能愛得深、愛得切、愛得持久、愛得堅定不移,才能在耄耋之年不遠萬里,不辭辛勞地到中國來,重新開辟中印交流的通道。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評價的:“真正從事繼續構建中印友誼金橋的人,卻不是太多,這樣的人具備大勇氣和大智慧,識見逾越齊輩,目光超出常人。換句話說,就是這樣的人絕非常人,絕非等閑之輩?!碧└隊柕拇髳鬯枷胪瑯涌梢宰鳛橹杏∈来押玫乃枷牖A。中印友好源遠流長,我們的先輩通過幾千年的艱苦努力,為我們開辟了一條中印友好的通道。留給我們的,就是如何使這條通道更暢通,更寬廣,負載更多的交流內容。中印友好是中印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對中印雙方有百利而無一弊端。它既是中印發展的需要,也是亞洲發展的需要,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

毋庸諱言,兩國曾經出現過歷史的誤會,但這個誤會正在被整個歷史長河淹沒。我們也承認差異,但我們爭取世代友好的過程也是“求同存異”的過程。這個“同”就是中印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的共同愿望,“異”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去理解,去逐步消除。也可以包容,暫時解決不了的,可以先放到一邊,因為比起大“同”來,畢竟是小“異”,不影響正常來往。只要有了大愛思想做基礎,無論出現什么樣的分歧、差異,都可以心平氣和地去對待,并逐步找到共同認可的解決辦法。

“中印關系”不僅是指政府之間的往來,民間往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思想與思想間的對話、傳統與傳統之間的對比,以及生活方式與生活方式之間的交融都應該包括進去。

最后,讓我們用泰戈爾的一段話來結束全文:

聯合起來吧,不要去顧及我們之間的差異,而要通過他們達到聯合。因為差異永遠不會消除,如若沒有它們,生活就會更加枯燥無味。讓人類的一切民族都保持其各自的個性吧,但仍要走到一起來,不要以死氣沉沉的千篇一律的形式,而是以生氣勃勃的統一性走到一起來。

原載《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毛世昌,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泰戈爾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