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
其一
秋早川原凈麗,雨余風日清酣。
從此歸耕劍外[1],何人送我池南[2]?
其二
但有尊[3]中若下[4],何須墓上征西[5]!
聞道烏衣巷口,而今煙草凄迷[6]。
【注釋】
[1]劍外:即劍門關以南,指蘇軾的故鄉西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有“劍外忽傳收薊北”句,劍外也指蜀中。
[2]池南:一說安徽池陽之南,一說陜西池陽之南。疑非專名,似指西太一宮的池子之南。舊注引王建《宮詞》“池南池北草綠,殿前殿后紅花”,即作普通名詞對待。
[3]尊:同“樽”。
[4]若下:吳興若下村,以產酒聞名,這里代指酒。
[5]墓上征西:曹操作《讓縣自明本志令》,說他的志向是,在他死后能在他的墓上寫道:“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碧K軾反用這個典故,說只要有酒喝,何必做什么征西將軍。
[6]“聞道”二句:進一步申述“何須墓上征西”的理由:即使做到宰相,人一死,馬上就衰落了。烏衣巷:在金陵秦淮河南,東晉大臣王導、謝安居住的地方,這里借指王安石在金陵的府宅。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sush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蘇軾這兩句詩即用其大意。
【譯文】
其一
秋天早晨的原野明凈美麗,雨后秋風清爽,陽光嫵媚。今后我辭官離京,返蜀耕田,有誰在池南為我送行舉杯?
其二
只要杯中有若下村的美酒,何必在墓碑上題寫“征西將軍”!聽說現在的王荊公府宅,已經荒草茂密,少有行人。
【解析】
西太一,官名,在京城西南八角鎮,天圣六年(1028)建(見《東京夢華錄》卷二)。王荊公指荊國公王安石。王安石舊詩指《題西太一宮壁》。元豐八年(1085)蘇軾自登州被召還京任起居舍人,元祐元年(1086)三月遷中書舍人,七月奉命祭西太一官,見王安石的題壁詩。當時王安石剛剛去世,蘇軾于是寫下了這兩首懷念友人、感嘆世態炎涼的詩。前首感嘆自己歸耕時,王安石不可能再送行;后首感慨王安石一去世,門庭就突然冷落,因此何必追求功名富貴。蘇軾同王安石的政治主張始終是對立的,但對對方的“勝處,未嘗不相傾慕”。(蔡僚《西清詩話》卷中)。蘇軾從黃州遷汝州,途經金陵(今江蘇南京),王安石親自到江邊迎接他,并一起游覽鐘山;讀到蘇軾的“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同王勝之游蔣山》),盛贊道:“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二句。”王安石曾勸蘇軾買田金陵,以便朝夕相見,蘇軾也有這種打算,并對王安石能急流勇退十分景仰:“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次荊公韻》),知道蘇、王的為人和他們的私交,會有助于理解這兩首懷念王安石的詩篇。
上一篇:蘇軾《石鼓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