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本篇作于開禧元年(1205)。兩年前作者以六十四歲高齡,時被執政韓侂胄召起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轉鎮江知府。此詞題為“京口北固亭懷古”,實系針對韓侂胄準備北伐中原而作。表明作者主張抗金,同時反對盲目冒進,抒發了一腔老成謀國,憂深慮遠的情懷。
上片緬懷本地英雄。京口即鎮江,北固山下臨長江,三面傍水勢險要,山有北固亭。三國孫權曾建都京口,是曹操不敢小看的人物。故一起即從孫權詠起?!扒Ч沤健碑斕刂附瓥|而言,而氣魄之大,頡頏“大江東去”;“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詩詞特殊句法,還原散文語序當是“無處覓英雄孫仲謀”也。作者在另一首北固亭懷古詞《南鄉子》中寫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與參讀?!拔栝扛枧_”三句,選本通解為承上,言英雄的流風馀韻無存。頗犯于復。事實上這三句有更廣的含義,它是由京口而聯系金陵,由東吳而推廣到六朝,囊括了唐李山甫《上元懷古》“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總是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的詩意,又宋劉一止《踏莎行·游鳳凰臺》詞云“六代豪華,一時燕樂,從教雨打風吹卻”,亦可參證。而在六朝可以標舉的英雄,除了孫權,更有一個宋武帝劉裕(字寄奴),乃本地人氏,起自草澤,晉末兩度北伐,滅南燕、后秦,收洛陽、長安,后代晉自立。是本篇懷古的中心內容?!跋氘斈?、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直接是追思劉裕北伐的雄風;間接地也包含作者自己“年少旌旗擁萬夫”、志在北伐的回憶。
下片重提歷史教訓。過片繼續劉宋北伐的話題,總結其歷史教訓。蓋劉裕之子,宋文帝劉義隆承父志三次北伐,而未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九年(450)最后一次北伐,他急于事功,未充分聽取老臣宿將的意見,而輕信了冒失鬼彭城太守王玄謨的慫恿,所謂“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輕啟兵端,結果一敗涂地,使小字佛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飲馬長江,大起行宮于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后世改建為祠。憶劉宋“元嘉北伐”,實影射南宋孝宗時的“隆興北伐”,由于起事倉促,將領夫和,導致符離(今安徽宿縣東北)之敗,和“隆興和議”的簽訂。從隆興(1163)北伐失利到作此詞時,時間過四十三年,當時淮南東路(揚州路)烽火報警的情景,作者記憶猶新。這里,現實和歷史確實是打成一片的。和平茍安造成的嚴重后果,是淪陷區人民的民族意識日漸淡泊,竟至到佛(讀比)貍祠下祭祀求福,長此以往,恢復無望。古代趙國名將廉頗晚年失意居魏,后趙屢為秦所敗,趙王復思廉頗,派使者探望,使者為廉的仇家買通,還報趙王說廉尚善飯,然頃之三遺矢。遂不得召。詞人以廉頗自況,感慨道:長期以來,朝廷又幾曾關心過我們這些愛國老將呢?
本篇寫成當年秋,稼軒又遭罷黜;明年夏,韓侂胄貿然下令北伐,終蹈隆興覆轍,為稼稈不幸言中。與蘇詞如“大江東去”比,辛詞較少哲理意味,而更富于現實性。蘇詞清曠,是哲人詞;辛詞沉雄,為豪杰詞。辛詞特色之一就是用典。此詞內容雖緊扣現實,語言材料卻多出史籍,其間涉及到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等眾多的歷史人物,而以與本地聯系最緊密的劉宋史實為主。而宋文帝“封(祭天)狼居胥”一語,則又含漢霍去病事。雖為岳珂批評為“微覺用事多耳”,但作者左右逢源,無礙詞氣,非熟諳經史,而激情彌滿,很難如此拉雜使事,而不嫌堆垛也。前人謂周邦彥為詞中老杜,而辛詞音情抑塞磊落,尤得杜詩沉郁頓挫之致,大而言之,懷孫權之英武而嘆六朝柔弱是一頓挫,復于六朝碌碌中拈出氣吞中原之劉裕又一頓挫,繼金戈鐵馬之后嘆元嘉草草又一頓挫,嘆元嘉草草而憶隆興北伐又一頓挫,謂戰敗之惕厲猶勝和平時期的麻木又一頓挫,此外還有小的頓挫如千古江山而英雄無覓、尋常巷陌而豪杰曾居等等,總之千回百折又一氣奔注,英詞壯采,真可付鐵綽板歌之。
上一篇:辛棄疾《摸魚兒》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辛棄疾《滿江紅》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