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篇
曹操曰:能虛實彼己也。
本篇主要講述了在戰爭中虛實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虛實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比敵人先行到達并控制要控制的地區,這樣就可以有整頓的時間,有構筑防御設施的時間,有設伏的時間,就能夠爭取到戰爭的主動性,讓敵人處于被動地位。
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誘之以利也。
用小利把敵人引誘到我們預先的區域中來。
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
設法打消敵人的顧慮,不要讓他來攻擊我,如孫臏圍魏救趙。
故敵佚能勞之,
曹操曰:以事煩之。
時不時地騷擾敵人,不讓他有整頓、休息的時間,讓敵人處于疲累狀態。《太平御覽》作“以利煩之”。
飽能饑之,
曹操曰:絕糧道以饑之。
斷絕他的糧道,士兵沒有食物,必然會不戰而敗。
安能動之。
曹操曰: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
當敵人安于防守城池時,我們要供給他一定相救的地方,以此來調動敵人,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曹操曰:使敵不得不相往而救之也。
攻打敵人來不及救援或者是沒辦法救援的地方。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出其不意,攻打敵人防守空虛的地方。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善于進攻的部隊,是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方發動攻擊,攻打敵軍薄弱的地方,讓對方措手不及,沒有辦法及時防御;善于防守的軍隊,會讓敵人不知如何進攻。所以,我軍發動攻擊或防守的時間、計劃、力量分配等,一定要嚴格保密。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
趁敵軍兵力空虛、防守松懈時發動攻擊,敵人往往無法防御;我軍后退的速度一定要快,那么敵人就追不上。這便是用兵時的進退之道。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要想讓敵人離開他們堅守的城池,有三個辦法:第一,截斷他們的糧道,讓士兵沒有糧食吃;第二,守住他們的歸路,斷掉敵軍的后路;第三,攻擊他們的將帥、首都、心臟地區等,讓他們不得不發兵相救,這樣就能夠為我們的作戰提供條件,進而將敵軍殲滅。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
曹操曰:軍不欲煩也。
我軍需要修整,不想作戰的時候,就要想方設法地不要讓敵軍來攻擊我們。
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之。我未修壘塹(qiàn),敵人不以形勢之長,就能加之于我者,不敢攻我也。
我軍需要修整或者在為下一次進攻做準備時,要想不讓敵人前來進攻,就必須把敵人的注意力引誘到別處,擾亂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猶豫不決,為我軍贏得修整的時間。從“我未修壘塹”以下,根據《太平御覽》補加。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
察明敵軍情況,不要讓敵軍察明我軍的情況,這樣一來,為了防御,敵軍可能會分兵把守,我軍則可以集中兵力攻擊一處,以眾擊寡,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形藏敵疑,抓住關鍵,不讓敵人了解我軍的兵力部署和意圖,使得敵人必須分散兵力以防守。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曹操曰:上所謂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以備我也。
敵軍分兵把守以防備我軍,這樣一來,敵軍各處的兵力比較弱,我軍集中兵力攻打其中一處,優劣勢態就一目了然。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
地,作戰的地方;日,作戰的時間;會戰,就是會合兵力和敵軍交戰。能夠算出有利于和敵軍作戰的時間地點,即便跋山涉水,也可以和敵軍一戰;如果時間、地方對于我軍并不利,即使敵軍就在眼前,也不可以發動攻擊。曹操所注的“度量”,就是要衡量各種條件,然后再作出判斷,要有了取勝的把握,才能夠出擊。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或曰,吳越仇國也。
越,春秋時期的越國,常和吳國交戰,吳國兵力強多,把越國消滅了;后來越人臥薪嘗膽,多年之后,又帶兵滅了吳國。這里以吳國和越國的戰爭為例,指兵力的多寡并不能直接決定戰爭的勝敗。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曹操曰:角,量也。
《孫子兵法》的原文是指,通過謀劃以分析利弊,用偵察等方式來了解敵軍的情況,偵察地形以了解進攻過程中的利弊,發動小規模的戰爭以了解敵軍的優劣。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知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
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
最好的軍隊偽裝,是沒有行跡;沒有行跡,即便是深藏其間的間諜也沒有辦法看出端倪,有智慧的人也沒有辦法想出謀略。隨后依據敵軍的變化而隨機應變,如此才能夠取得勝利。《太平御覽》中“敵形”作“地形”,根據下文,應為“敵形”。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之勝萬形。或曰,不備知也。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制勝也。
敵情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了解了這一次作戰中敵軍的情況,不等于了解了之后每一次作戰中敵軍的情況,以后每一次作戰前必須有相對應的措施才好。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曹操曰:不重復動而應之也。
取勝之法要靈活多變,不能重復利用,敵變我也變。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趨高而避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根據敵人的變化制定取勝的方針,是《孫子兵法》中重要的作戰方略。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無常勢,盈縮隨敵。
在中國古代,哲學家們用五行來說明世間萬物相生相克的關系,任何一種物質都不是必勝的。四時,則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白晝有長有短,月亮有明有暗,用兵也無常勢,要根據敵軍的情況隨時變化。
上一篇:曹操《置屯田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議復肉刑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