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原文】
桃源一向絕風塵①,柳市南頭訪隱淪②。
到門不敢題凡鳥③,看竹何須問主人④。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注釋】
①桃源:“桃花源”的省稱,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后用來指仙境或隱居處。
②隱淪:指隱士。
③凡鳥:“鳳”的繁體字“鳳”可以拆開為“凡鳥(鳥)”,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后來,直康不在。喜(康兄)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呂安訪嵇康不遇,與嵇喜開玩笑一般題“鳳”字于門上,含有他認為嵇喜遠不如嵇康,只是凡人之意。后因以“題鳳”為訪友的典故。
④看竹: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王徽之)嘗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譯文】
桃花源一向與塵世隔絕,我走到柳市南頭拜訪呂隱士。到了門口主人不在,也不敢輕易題詞,參觀幽雅的竹林又何必詢問主人呢?城上的青山好像就坐落在隱士家中,東家的流水流入西邊的鄰居。隱士在這里閉門著書很久了,種的松樹都長出了龍鱗一樣的花紋。
【賞析】
這首詩自然流暢,語言淡泊雅致,雖似信手拈來之作,卻頗具妙景。
首聯描寫拜訪呂隱士之事。第一句以“桃花源”的典故突出呂隱士家環境清幽,不染俗塵,是虛寫、喻寫其住處,第二句則落到實處,非常具體地寫到了“柳市南頭”這一地點。簡單的兩句詩,卻有著錯綜的筆意。
第三句用呂安訪嵇康不遇的典故,寫到作者沒有碰到主人的遺憾。但王維并不像呂安那樣,為主人題“凡鳥”之詞,而是十分敬佩主人。在第三句中,作者同時從正面和反面運用了同一典故。訪人不遇,應當心中是有些失落的,但作者筆意一轉,寫到了“看竹”:呂逸人家的優雅環境,激發了作者的雅興。頸聯承接“看竹”,描寫呂逸人家的環境:居所出門見山,流水自在地流淌在相鄰之間。呂隱士家明明在尋常鄉閭中,卻有青山相映的清幽。
此詩最后正面寫呂隱士。呂隱士隱居于此,閉門著書,耐得寂寞。然而作者并沒有遇到他,作者何以展開這般描寫呢?作者最后寫到了枝干布滿龍鱗般樹皮的松樹:作者在四下觀賞呂隱士家庭院的時候,注意到松樹已經頗有年歲了,進而聯想到主人閉戶著書的歲月。
本來,訪友不遇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但通過作者的妙筆,反而將這樣一件憾事寫出別樣情趣、別致詩味。
附:《春日與王右丞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裴迪)
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無他。
陶令五男曾不有,蔣生三徑枉相過。
芙蓉曲沼春流滿,薜荔成帷晚靄多。
聞說桃源好迷客,不如高臥眄庭柯。
上一篇:王維《春園即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渡河到清河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