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原文】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①,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②。
復值接輿醉③,狂歌五柳前④。
【注釋】
①柴門: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
②墟里:村落。
③接輿:春秋時期楚國隱士,佯狂不仕。亦以代指隱士。
④五柳:晉代隱士陶淵明的別號。陶淵明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文中云:“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譯文】
暮色下的秋日寒山,山中翠色越來越深。秋日的山水,日日潺流不息。我倚著拐杖站在簡陋的柴門外,吹著風,聽著暮色下最后的秋蟬。渡頭邊還帶有一絲殘陽,村落里炊煙初起。醉酒的隱士,唱著狂浪的歌,踱步到另一位隱士面前。
【賞析】
這首詩作于天寶年間,描寫了王維與好友裴迪隱居輞川鄉間的自在生活。
這首詩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村落的深秋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這首詩詩句極具畫面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為妙絕的是,這些畫面頗具動態感。
首句“寒山轉蒼翠”,一個“轉”字,寫出隨著天色向晚,山中的翠色逐漸趨于沉暗之景,雖然寫的是靜態的寒山,而色彩的變幻,分明如在目前。“秋水日潺湲”不僅寫出了動態的秋水,潺潺的水聲也如在耳邊。頸聯“渡頭馀落日”一句,以“馀”字勾寫出殘陽,似乎太陽即將沉下渡頭。“墟里上孤煙”一句,從陶淵明“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田園居之一》)化出,“上”字寫出這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飄搖的情景,“孤”字又突出了鄉村的靜謐感。同時,這一靜謐的村景,將漸漸變為戶戶炊煙的田園之景。
詩人不僅僅描繪了靜謐安詳的田園秋色,更是將兩位隱士融入這秋色之中。詩中第三句寫隱士倚杖遠望,臨風聽蟬,而首聯正是隱士倚杖所見所聞。“倚杖”遠望,將山水之景代入目中,“柴門”二字,則將隱士定位于村落之中。六句寫炊煙,七句則寫到隱士喝足了酒,找朋友解悶,銜接緊密。更為有趣的是,詩人將自己與裴迪比作了兩位隱士,但這兩位隱士個性對比十分鮮明;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安詳內斂的隱士,“接輿而歌”的則是一位狂放不羈的隱士。據《論語·微子》里記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可見其言行狂放,不拘禮節。性格差異如此之大的兩個人卻互相深有默契,更見二人志趣相投。
上一篇:王維《輞川閑居》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辛夷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