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并序》原文、注釋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8-22 10:42:51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并序

舜覲群后,有苗不服 ;禹會諸侯,防風后至。動干戚之舞,興斧鉞之誅,乃貢九牧之金,始頒五瑞之玉。我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大道之行,先天布化,乾元廣運,涵育無垠。若華為東道之標,戴勝為西門之候,豈甘心于邛杖?非征貢于苞茅。亦由呼韓來朝,舍于蒲陶之館;卑彌遣使,報以蛟龍之錦。犧牲玉帛,以將厚意;服食器用,不寶遠物。百神受職,五老告期,況乎戴發含齒,得不稽顙屈膝?海東國日本為大,服圣人之訓,有君子之風。正朔本乎夏時,衣裳同乎漢制。歷歲方達,繼舊好于行人;滔天無涯,貢方物于天子。司儀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觀,不居蠻夷之邸。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彼以好來,廢關弛禁。上敷文教 ,虛至實歸,故人民雜居,往來如市。晁司馬 結發游圣,負笈辭親,問禮于老聃,學《詩》于子夏。魯借車馬,孔丘遂適于宗周;鄭獻縞衣,季札始通于上國。名成太學,官至客卿。必齊之姜,不歸娶于高國;在楚猶晉,亦何獨于由余?游宦三年,愿以君羮遺母;不居一國,欲其晝錦還鄉。莊舄既顯而思歸,關羽報恩而終去。于是馳首北闕,裹足東轅 。篋命賜之衣,懷敬問之詔。金簡玉字,傳道經于絕域之人;方鼎彜樽,致分器于異姓之國。瑯邪臺上,回望龍門;碣石館前,夐然鳥逝。鯨魚噴浪,則萬里倒回;鹢首乘云,則八風卻走。扶桑若薺,郁島如萍 。沃白日而簸三山,浮蒼天而吞九域。黃雀之風動地,黑蜃之氣成云。淼不知其所之,何相思之可寄?嘻!去帝鄉之故舊,謁本朝之君臣。詠七子之詩,佩兩國之印。恢我王度,諭彼蕃臣。三寸猶在,樂毅辭燕而未老,十年在外;信陵歸魏而逾尊,子其行乎!余贈言者。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 ,萬里若乘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校】

①還,《極玄集》、《文苑英華》、《唐詩正音》俱作“歸”。又《極玄集》、《唐詩品匯》俱無“國”字。

②服,一本作“格”。

③上,顧元緯本作“止”。

④晁,舊本作“朝”,蓋古字朝、晁通用故也。顧元緯以“朝”字為誤,真誤矣。

⑤馳,一本作“稽”;裹,一本作“里”,俱非。

⑥萍,一本作“浮”。

⑦遠,《極玄集》作“所”。

⑧帆,一作“途”。

⑨魚,一作“蜃”。

【注】

秘書監: 《唐書·百官志》:“秘書省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二品上。”

晁監: 《唐書·日本傳》:“長安元年,遣朝臣真人粟田貢方物。開元初,粟田復朝,請從諸儒授經,詔四門助教趙玄默即鴻臚寺為師,獻大幅布為贄,悉賞物貿書以歸。其副朝臣仲滿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歷左補闕,儀王友,多所該識,久乃還。天寶十二載,朝衡復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日本: 《唐書》:“日本,古倭奴也。去京師萬四千里,直新羅東南,在海中,島而居,東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國無城郭,聯木為柵落,以草茨屋。左右小島五十馀,皆自名國,而臣附之。后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或云日本乃小國,為倭所并,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有苗: 《韓非子》:“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防風: 《博物志》:“禹平天下,會諸侯會稽之野,防風氏后到,殺之。”

九牧金: 《左傳》:“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

五瑞玉: 《尚書》“輯五瑞”孔穎達《正義》:“《周禮·典瑞》云:‘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是圭璧為五等之瑞,諸侯執之以為王者瑞信,故稱‘瑞’也。”

尊號: 劉昫《唐書·玄宗本紀》:天寶八載閏六月丙寅,“群臣上皇帝尊號為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

先天: 《周易》:“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廣運: 《尚書·大禹謨》“帝德廣運”孔安國《傳》:“廣謂所覆者大,運謂所及者遠。”

涵育: 《宋書·顧 之傳》:“夫圣人虛懷 以涵育,凝明以洞照。”

無垠: 屈原《九章》:“穆渺渺之無垠。”《廣韻》:“垠,岸也。”

苦垂: 苦垂,未詳,徐宗伯《全唐詩錄》作“若華”。成按:《大荒北經》:“泂野之山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花光赤下照地。”非東方之木,疑非是。

標: 郭璞《江賦》:“峨嵋為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別之標。”李善注:“標,表也。”

戴勝: 《山海經·西山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勝,玉勝也,音龐。”又《大荒西經》:“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候: 《后漢書·百官志》:“門有門候。”《三輔黃圖》:“漢城門皆有候,門候主候時、謹啟閉也。”

邛杖: 《史記》:“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正義》曰:“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節高實中,或寄生,可為杖。”

包茅: 《左傳》:“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楚,楚子使與師言,管仲對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杜預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為縮酒。”

蒲陶館: 《漢書》:“元壽二年,單于來朝,上以太歲厭勝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宮。”成按:此是烏珠留單于事,非呼韓邪,蓋誤用也。

卑彌: 《魏志》:“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其年十二月,詔書報倭女王曰:‘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帶方太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遠,乃遣使貢獻,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罽十張、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

不寶遠物: 《尚書·旅獒》:“不寶遠物,則遠人格。”

百神受職: 《禮記》:“故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孔穎達《正義》:“百神,天之群神也。王郊天備禮,則星辰不忒,故云受職。”

五老: 沈約《宋書》:“堯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蓋五星之精也。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黃姚。’五老因飛為流星,上入昴。”

戴發含齒: 《列子》:“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趨者,謂之人。”

王侯先: 《漢書·匈奴傳》:“呼韓邪單于朝天子于甘泉宮,漢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

掌次: 《周禮·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張事。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設皇邸。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重案,合諸侯亦如之。師田,則張幕,設重帟重案。諸侯朝覲會同,則張大次、小次。”

蠻夷邸: 《后漢書·西域傳》:“傳送京師,縣蠻夷邸。”章懷太子注:“蠻夷皆置邸以居之,若今鴻臚寺也。”《三輔黃圖》:“蠻夷邸,在長安城內藁街。”

爾詐我虞: 《左傳》:“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文教: 《禹貢》:“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問禮: 《家語》:“孔子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

學詩: 《家語》:“卜商,衛人,字子夏。習于《詩》,能通其義,以文學著名。”

魯借車馬: 《家語》:“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對曰:‘謹受命。’遂言于魯君曰:‘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曷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匹,豎子侍御,敬叔與俱至周。”

縞衣: 《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纻衣焉。”“縞衣”字疑誤。

上國: 《左傳》昭二十七年:“吳子使延州來季子聘于上國。”孔穎達《正義》:“服虔云:‘上國,中國也。蓋以吳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下云‘遂聘于晉’,則上國之言不包晉矣,當總謂宋、衛、陳、鄭之徒為上國耳。”

齊姜: 《詩》:“豈其娶妻,必齊之姜。”

娶高國: 《左傳》:“齊侯伐晉夷儀。敝無存之父將室之,辭,以與其弟,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于高、國。’”杜預注:“高氏、國氏,齊貴族也。無存欲必有功,還取卿相之女。”

在楚猶晉: 《左傳》:“茍有寡君,在楚猶在晉也。”

由余: 《史記》:“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曰:‘戎王處僻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于政。’繆公曰:‘善。’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詧,而后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悅之,終年不還。于是秦乃歸由余。由余數諫不聽,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

遺母: 《左傳》:“潁考叔為潁谷封人,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羮,請以遺之。’”

不居一國: 《漢書》:“賢者不獨居一國,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

晝錦: 《前漢紀》:“朱買臣拜會稽太守,上謂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今還故鄉,富貴于子何如?’買臣頓首謝上。”

莊舄: 《史記》:“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

關羽: 《三國志》:“曹公擒關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

裹足: 《后漢書·郅惲傳》:“君不授驥以重任,驥亦俛首裹足而去耳。”

敬問詔: 《漢書》:“孝文前六年,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金簡玉字: 《吳越春秋》:“禹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之理。”

方鼎: 《左傳》:“晉侯賜子產莒之二方鼎。”孔穎達《正義》曰:“服虔云:‘鼎三足則圓,四足則方。’”

彜樽: 《國語》:“出其尊彜。”韋昭解:“尊、彜皆受酒之器。”《尚書敘》:“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彜,作《分器》。”孔安國《傳》:“賦宗廟彜器酒樽賜諸侯。”孔穎達《正義》:“《周禮》有司尊彜之官,鄭云:‘彜亦尊也。郁鬯曰彜。彜,法也,言為尊之法正。’然則盛鬯者為彜,盛酒者為尊,皆祭宗廟之酒器也。”

瑯琊臺: 《山海經》:“瑯琊臺在渤海間,瑯琊之東。”郭璞注:“今瑯琊在海邊,有山嶣 特起,狀如高臺,此即瑯琊臺也。”《史記正義》:“瑯琊山在密州東南百三十里,瑯琊臺在山上。”《水經注》:“瑯琊,山名也,越王句踐之故國也。句踐并吳,欲霸中國,徙都瑯琊。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為郡。城即秦王之所筑也。遂登瑯琊大樂之〔山〕,作層臺于其上,謂瑯琊臺。臺在城東南十里,孤立特顯,出于眾山,上下周二十馀里,傍濱巨海。秦王樂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于瑯琊山下,復十二年。所作臺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馀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紀秦功德。”《輿地廣記》:“越王句踐欲霸中國,徙都瑯琊,起觀臺于山,周七里,以望東海。”

龍門: 高誘《淮南子》注:“龍門,河之隘也,在左馮翊。”《太平寰宇記》:“龍門山,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禹貢》所謂‘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三秦記》云:‘河津一名龍門,外懸泉而兩旁有山,川陸不通,魚鱉莫上,故江河大魚有暴腮龍門之困。’”

碣石: 《水經注》:“濡水又東南至累縣碣石山。文穎曰:碣石在遼西累縣,王莽之選武也。累縣并屬臨渝,王莽更臨渝為憑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城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則隱〕,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輿地廣記》:“平州石城縣有《禹貢》碣石山,秦皇、漢武皆登之,以望巨海。其石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晉太康地志》云:‘秦筑長城,所起于碣石,在今高麗界,非此碣石也。’”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碣石,在平州石城縣西南,漢右北平郡驪城縣,碣然而立在海旁。其山昔在河口海濱,歷世既久,為水所漸,淪入于海,去岸五百馀里。《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經》:‘碣石之山,繩水出焉。’注《水經》曰:‘今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秦皇刻碣石門登之,以望巨海。’《通典》:‘碣石山在漢樂浪郡遂城縣,長城起于此山。長城東截遼水而入高麗,遺趾猶存。’”

鳥逝: 木華《海賦》:“望濤遠決,冏然鳥逝。”

鯨魚: 《古今注》:“鯨魚者,海魚也。大者長千里,小者數十丈。一生數萬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邊生子,至七、八月,導從其子還大海中。鼓浪成雷,噴沫為雨,水族驚畏皆逃匿,莫敢當者。其雌曰鯢,大者亦長千里,眼為明月珠。”

鹢首: 《淮南子》:“龍舟鹢首,浮吹以娛。”高誘注:“鹢,大鳥也。畫其像著船頭,故曰鹢首也。”

八風: 《淮南子》:“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條風,東南曰景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 風,西北方曰麗風,北方曰寒風。”

扶桑: 《十洲記》:“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地多林木,葉皆如桑。又有椹樹,長者數千丈,大二千馀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體皆作金光色,飛翔空玄。其樹雖大,其葉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歲一生實耳,味絕甘香美。”《南史》:“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云:‘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馀里,地在中國之東,其上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扶桑葉似桐,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錦。’”

若薺: 《顏氏家訓》:“《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戴暠詩:‘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薛道衡詩:“遙原樹若薺,遠水舟如葉。”

郁島: 《水經注》:“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郁洲。《山海經》所謂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徙此云。山上猶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敘《述初賦》言‘郁州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悅而怪之。聞其上有仙人石室也,乃往觀。見一道人,獨處休休然,不談不對,顧非己及也。’即其賦所云‘吾夕濟于郁洲’者也。”《太平寰宇記》:“海州東海縣,本秦末田橫所保郁洲,亦曰郁州,亦謂之田橫島,為贛榆縣之地。宋泰始六年失淮北,于郁洲上僑立青州,即此地。”《一統志》:“淮安府海州朐山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郁洲,又名郁州,一名郁州山,一名蒼梧山,或云昔從蒼梧飛來。”

九域: 李善《文選》注:“《韓詩》云:‘方命厥后,奄有九域。’薛君曰:九域,九州也。”

黃雀風: 周處《風土記》:“六月則有東南長風,俗名黃雀長風。時海魚變為黃雀,因為名也。”

蜃氣: 《埤雅》:“蜃形似蛇而大,腰以下鱗盡逆,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背鬛作紅色,噓氣成樓臺,望之丹碧隱然,如在煙霧。高鳥倦飛,就之以息。喜且至,氣輒吸之而下,今俗謂之蜃樓,將雨即見。《史記》曰‘海旁蜃氣成樓臺,廣野氣成宮闕’,即此是也。”

七子詩: 魏文帝《典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汝南應玚、東平劉楨,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騏驥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

王度: 《左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樂毅: 《戰國策》:“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馀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

信陵: 《史記·信陵君列傳》:“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歸,救魏。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震天下。”

積水: 《荀子》:“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鰲: 《楚辭章句》:“鰲,大龜也。”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王維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