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史研究館六十年》序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在深化改革的熱潮涌動中,在崇文重史的優良傳統再度弘揚之際,湖北省人民文史研究館迎來了它的六十年華誕。
日子朝前看,總覺得很慢;回頭看,則總是很快。所謂前塵似夢往事如煙,大概指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回顧省文史館綿算耳順的六十年,我們卻不能簡單地以往事如煙述說之。它的與時代共興衰,與省情共進退的風雨歷程卻無不清晰可見。
從一九五三年春夏之交成立伊始,省文史館就注意延攬俊彥、禮聘鄉賢,成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團結社會各界文化名流不可或缺的機構。六十年來,先后聘任三百四十七名才學俱超、名實兼優之士成為館員。僅成立之初聘任的第一批館員,就達一百一十八名之多。這一批館員全部是清末或民國時期活躍于荊山楚水白云黃鶴之地的進步人士,他們或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志士,或是反封建反侵略反獨裁的同仁。在風雨如晦的日子里他們自強不息,在急風暴雨的變革中他們追求真理,其人生或赴戎機,或贊軍幕;或埋頭實業,或襄理財政;或潛心書畫,或清供教職。新中國成立之后,執政黨設置文史館這一機構,將這樣一批社會賢達團結起來,讓他們發揮其文史之才,續獻芹心。對于新中國來說,這是秉承中華文化中“養士”之傳統,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難能可貴的是,館員們老當益壯,不孚眾望。無論是建設時期,還是改革時代,他們都能恪守存史資政的職責。或實地調研,或厘清故實,就水利、災害、文物保護、老舊文存之編輯出版、地方史志整理、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寫出不少有分量的研究報告或有見地的政事文章。除此之外,館員們衡文角藝,雅論清談,無一不是謙謙君子,無一不是丹青妙手、文章碩彥。每每集會,令人生芝蘭玉樹于階庭之嘆!
日月行于當下,黨中央疾呼深度改革,欲開人淳事簡、官廉國旺的盛世。此一形勢下,省文史館豈能不御風而行,繼往開來而創新局?有鑒于此,當好省委、省政府的智庫乃是順應時代,成為文史館新的追求、新的任務。
回顧過去,云山千疊;瞻望未來,逸興遄飛。惟政府尊賢崇文,寄予厚望;諸位館員寸心熱腸,默契精微。省文史館必定成為錦囊存儲之所,鹿洞傳經之地。
2014年2月20日
上一篇:熊召政《文化的力量》
下一篇:熊召政《忠學先生書法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