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回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北宋時遼夏交侵,歲幣百萬,詩人反思歷史,昭君出塞成為熱門的詩歌題材。此詩作于嘉佑四年(1059),一時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有唱和之作。詩人多借漢言宋,如梅歐直斥漢計之拙便是。王安石此詩卻極意刻畫王昭君愛國思鄉的純潔深厚感情,和她不幸而生彼時的哀怨,是獨具卓見之作。
王昭君的悲劇本從入漢宮伊始,詩從“出漢宮”寫起,突出了昭君和番的主題。四句極力渲染她的美麗和悲痛,句中“春風”即“春風面”(出自杜甫《詠懷古跡》)的省語。這里過人之處,是將昭君的美放到“低回顧影無顏色”——即悲痛的、最不足以顯示其美麗的時刻來寫。以一“尚”字轉折,說就是在這當兒,她的美麗還能使君王動心如此,那么平時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此詩的一處妙筆。
以下四句寫漢元帝遷怒于畫工。“殺畫師”一事出《西京雜記》,雜記將昭君出塞悲劇歸罪于畫師,歷來很多文人都為畫師辨冤。如清劉獻廷詩云:“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王安石的翻案更早也更有意思,“意態由來畫不成”是出人意表之句,因為人們通常認為畫圖是能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即意態也是可以畫成的,說意態畫不成,也就強調了昭君之美的非同一般。更是暗示調查研究中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所以高步瀛稱其“托意甚高,非徒以翻案為能”。
以下有一跳躍,概寫出塞后數十年事。四句極寫昭君眷念故國之思,卻通過著衣不改漢服的細節來表現,是又一妙筆。如陳寅恪說,我國古代所言胡漢之分,重文化甚于重血統。而在歷史上尤其是文學上,用為文化標志的常常是所謂“衣冠文物”,如《左傳》上講南冠,《論語》中講左衽,后來均用為典故。“可憐著盡漢宮衣”的細節表現出昭君愛鄉愛國的真摯深厚的民族感情。
詩末四句用家人萬里傳語相慰,極寫昭君之怨。奇怪的是,家人怎么倒勸她“好在氈城莫相憶”,還拿陳皇后作反例,說“人生失意無南北”,這不等于說不得意于漢、就可以當漢奸么?——王安石思想是不是出了點問題?王安石的許多政敵正是這樣攻擊他的。弄得一個回護他的注家蔡上翔千方百計為他辯誣,還說不清楚。其實那只是一句很無可奈何、很怨艾的話,有點象《離騷》中女須勸屈原的話,說是強為寬解也得。正因是強解,其效果是愈解愈悲——將昭君愛國而不為國愛的怨苦,抒寫得入木三分。全詩段段皆有出人意表的妙筆,在同一題材的作品中當然出類拔萃了。
上一篇:王安石《謝安墩》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王安石《悟真院》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