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導讀】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深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情緒的微妙變化。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一位貴婦賞春時的心理變化,是素負盛譽之作。
【原詩】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②。
忽見陌頭楊柳色③,悔教夫婿覓封侯④。
【注釋】
①閨怨:閨房中少婦的怨情。②凝妝:濃妝打扮。翠樓:指少婦居住的地方。③陌頭:田頭道邊。④夫婿:即丈夫。覓封侯:指從軍立功以求取爵位。
【譯詩】
閨房中的少婦不知道什么是憂愁,
春天的時候濃妝打扮登上了翠樓。
忽然看見路邊的楊柳吐出了綠葉,
頓時后悔讓丈夫外出去立功封侯。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詩,是王昌齡詩作中的名篇。這首詩別具一格,細致而生動地描寫了一個閨中少婦的心理狀態。
詩題為“閨怨”,而詩的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知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而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是為了表現閨中少婦從“不知愁”到“悔”到“怨”的心理變化過程。接著第二句具體描寫其“不知愁”的一面,“春日凝妝上翠樓”,想以觀賞春色而自娛自樂,為下文的“悔”再做鋪墊。第三句是全詩情感的轉折和關鍵,可稱為“詩眼”。陌頭青青的楊柳,突然讓她產生了很多聯想和感悟:眼前的大好春光竟無人與自己共賞,丈夫因“覓封侯”而遠離家鄉,美好的青春年華只能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于是產生后悔之心,長期積于心中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頓時強烈起來,不可遏止。“悔教夫婿覓封侯”是她感情的自然流露,寫得真切而生動。
這首詩的精彩之處,還在于詩人善于截取生活中一個橫截面,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生活。詩對當時戰爭頻繁、社會動蕩、青壯年戍邊在外、百姓盼望生活安定親人團聚的現實不作正面描寫,而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一剎那來表現,讓讀者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確實是匠心獨運,具有非凡的藝術功力。
上一篇:《王昌齡出塞①(其一)》注釋、翻譯、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①》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