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李生壁
【原文】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①,今相遇于下邳②,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③,未通人事④,追思多有可笑者,與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時無度量之心,寧復可有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
是來也,余黜于徐州⑤,將西居于洛陽,泛舟于清泠池⑥,泊于文雅臺下。西望商丘,東望脩竹園⑦,入微子廟⑧,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之故文⑨。久立于廟陛間⑩,悲《那頌》之不作于是者已久。隴西李?、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實同與焉。
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書。
【注釋】
①李生:名平,韓愈少年時代的朋友。河中:府名。
②下邳(pī):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睢寧縣西北。
③未冠:未成年。
④人事:指人與人交際應酬之事。
⑤黜(chù)于徐州:被貶謫降職來到徐州。
⑥泛舟:行船;坐船游玩。
⑦脩(xiū)竹園:梁苑。在商丘縣東,為漢梁孝王劉武招納賓客之地。
⑧微子廟:在商丘縣城內西北隅。微子:名啟,商紂的庶兄。宋國開國君主。周初受封于宋,宋都即商丘。
⑨“求鄒陽”句: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他們都曾客于梁孝王,故云。
⑩陛(bì):臺階。
?李翱(áo):字習之,隴西人,韓愈門人。
?王涯:字廣津,與韓愈為貞元八年(792年)同年進士,官至宰相,甘露之變中被殺。
【譯文】
我最開始認識李生的時候,是在河中府,今天在下邳相遇了,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十四年了。開始相見的時候,我和他都還沒到成年,不懂人情世故,追想起來有很多可笑的事情,我和李生都是這樣感覺的。如今相遇,我們都已經有了妻子兒女,往昔的時光里,那種無拘無束的豪放心思,哪里還能再有呢?李生與人交往,和古代的人多么接近啊!
我這次來,是在徐州被罷黜,將要往西遷居到洛陽去,在清泠池上坐船游玩,在文雅臺下停泊賞景。往西望見商丘,向東看見脩竹園,進微子廟,尋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的舊文章。長久地佇立在寺廟的臺階上,悲嘆《那頌》不能再一同演奏真是太久了。隴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實際上是和我一起前往的。
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寫。
【賞析】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韓愈離開徐州將謫居洛陽,其間遍游了漢梁孝王的封地睢縣各處的名勝古跡,回到江蘇下邳,正好遇到少年時代的好朋友李生,于是寫下這篇文章。
文章開頭至“何其近古人也”為第一段,首先敘寫自己與李生交往的最初時間以及地點。時隔十四年后的相遇,令人驚喜,但回想起往事,不禁感慨萬分。所幸兩位多年不見的好友,共同追憶往昔在一起玩耍的時光時,“追思多有可笑者,與生皆然也”,這其中自然是有少年不問世事的無限快樂,但一想到眼前都已“皆有妻子”,而自己又從少年時的雄心壯志,保家衛國的豪情中,淪落到今日的被罷黜移居他鄉,不禁感慨時光流逝,慨嘆人世滄桑。這里的“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寫得絕妙,既是對李生依舊淳樸天真、熱情奔放性格的高度褒獎,也是對自己由于長期與世浮沉,被老練世故的人際關系湮沒了過去那種可貴的“無度量之心”的反思,同時也給讀者留出了幾分遐想。
第二段用“是來也,余黜于徐州,將西居于洛陽”作為過渡,然后寫作者自己這次離開徐州之后,準備暢游西漢梁孝王故城。此處雖描繪詳盡,卻純屬想象之筆,是在憧憬西居洛陽能夠放縱于美麗的山水名勝之間悠然閑適的生活。或許只有這樣美好的幻想和憧憬,才能將此刻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悶排解開來。
全文沒有刻意修飾之詞,率真自然,如話家常,將重逢后依依惜別之情掩在筆墨之間,銘刻于壁記之上。
上一篇: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其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題楚昭王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