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程氏妹文
【原文】
維晉義熙三年,五月甲辰[1],程氏妹服制再周[2]。淵明以少牢[3]之奠,俛而酹之[4]。嗚呼哀哉!寒往暑來,日月浸疏[5]。梁塵委積,庭草荒蕪。寥寥空室,哀哀遺孤。肴觴虛奠,人逝焉如[6]!誰無兄弟,人亦同生。嗟我與爾,特百[7]常情。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爰從靡識,撫髫相成[8]。咨爾令妹,有德有操。靖恭鮮言,聞善則樂。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閨,可象可傚[9]。我聞為善,慶自己蹈[10]。彼蒼何偏[11],而不斯報!昔在江陵,重罹天罰。兄弟[12]索居,乖隔楚越[13]。伊我與爾,百哀是切[14]。黯黯高云,蕭蕭冬月。白雪掩晨,長風(fēng)悲節(jié)[15]。感惟崩號,興言泣血。尋念平昔,觸事未遠(yuǎn)。書疏猶存,遺孤滿眼。如何一往,終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時復(fù)踐?藐藐[16]孤女,曷依曷恃?煢煢游魂,誰主誰祀?奈何程妹,于此永已!死如有知,相見蒿里[17]。嗚呼哀哉!
【注釋】
[1]五月甲辰:據(jù)陳垣《二十四史朔閏表》,為丁未年(407年)五月初六。
[2]服制:喪服及服期的制度。再周:按服限規(guī)定,出嫁姊妹過世,一周九月,再周即十八月。
[3]少牢:先秦為諸侯卿大夫祭祀的規(guī)格,有豬和羊兩種動物。《禮記·雜記》:“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4]俛:通“俯”。酹(lèi):將酒灑在地上。
[5]浸疏:意為漸漸疏遠(yuǎn)。
[6]焉如:去哪里?
[7]百:百倍。
[8]是二句猶言,從懵懂無知一步步成長起來。
[9]是句猶言,其行為可做表率。
[10]蹈:履。
[11]彼蒼:上天。《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12]兄弟:猶言兄妹也。
[13]楚:湖南。越:浙江。此處泛指相隔千里。
[14]百哀是切:深感哀慟。
[15]節(jié):節(jié)氣。
[16]藐藐:幼小。
[17]蒿(hāo)里:猶言魂魄所歸之處。《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
【譯文】
晉朝義熙三年,五月六日,我為程氏妹服喪已有兩周(此處的一周為九個月)。淵明用少牢之禮祭奠你,低下頭把酒灑在地上。哀痛啊!寒去暑來,歲月漸漸流逝。屋梁上塵土落滿堆積,庭院荒蕪雜草叢生。空曠寂寞的屋里,可憐你丟下的孤女。盤杯里的酒肉空自祭奠,你已消失,不知去往哪里!誰人沒有兄弟姐妹,人也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嘆惜我和你兄妹之間的感情,獨獨百倍超過常人的感情。慈母早早就離世,當(dāng)時你還是弱小的嬰兒。我長到十二歲,你才九歲。從那無知懵懂的童年開始,我們相互扶持相互憐愛著長大。仔細(xì)地分析,你是我的好妹妹,有德行有操守。安靜謙恭很少言語,聽到美好就開心。能端端正正也能溫溫和和,只知道和兄弟友愛,和孝順長輩。言行舉止都符合典雅的閨中禮節(jié),值得模仿和學(xué)習(xí)。我聽說行善之人慶幸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帶來福分),那蒼天為什么這樣不公正,而沒有這樣的善報!往昔在江陵之時,曾經(jīng)遭到慘重的天懲(生母過世),我們和兄弟們各自孤單地分散而居,背離我們的心情相隔遙遠(yuǎn)。我們兄妹二人,為此深感哀慟。黯淡無光的天空下,寒風(fēng)蕭蕭的冬月里,白雪覆蓋的清晨,呼嘯的狂風(fēng)悲號著時節(jié)。我悲傷得只能叩頭哭號,叨念著曾經(jīng)的歲月哭得吐出血來。追思起過去的日子,好像觸手可及,并不遙遠(yuǎn)。互通的書信尚在,你可憐的孩子都在眼前。為什么你一去就永遠(yuǎn)不返!寂寥的高堂上,你何時再來?你孤零零的女兒從此能依靠誰呢?你那煢煢游蕩的魂魄,誰庇護(hù)祭祀呢?無法可想啊我的妹妹,到現(xiàn)在就永遠(yuǎn)完結(jié)了!如果死后有知,將來我們就在魂魄歸依的地方——墓地——相會吧。長歌當(dāng)哭啊!
【賞析】
這篇祭文作于公元407年,陶淵明四十三歲。從這篇祭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兄妹二人相依為命非同一般的親情。
程氏妹,陶淵明同父異母的妹妹,比陶淵明小三歲,因嫁給程家,故稱程氏妹。程氏妹于義熙元年(405年)十一月在武昌去世,陶淵明曾辭去彭澤令前往奔喪。爾后,陶淵明寫下這篇祭文,向已經(jīng)逝去的妹妹寄托深沉的哀思。
這篇祭文是一篇四言韻文,為了表達(dá)哀慟的心情,陶淵明用了卿大夫規(guī)格的少牢之禮祭奠妹妹。
本文以倒敘的手法描寫程氏妹的生平,其中描寫程氏妹死亡場景的“梁塵委積,庭草荒蕪”,也是陶氏當(dāng)時心境的寫照。《詩經(jīng)》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在《祭程氏妹文》中寫道,“寥寥空室,哀哀遺孤”,更覺無助與凄涼。畢竟已經(jīng)“肴觴虛奠,人逝焉如”了。
然后敘述程氏妹的生平。首先交代了她的母親,陶淵明的庶母過世了,兄妹相依為命地成長,“爰從靡識,撫髫相成”。
下面敘述程氏妹的嘉言懿行:“咨爾令妹,有德有操。……行止中閨,可象可傚。”她的性情符合《詩經(jīng)》意義下的“樂而不淫,怨而不怒”,固然有美化的可能,但“能正能和,惟友惟孝”的敘述在筆者看來是有道理的,畢竟她“孝”的對象很有可能是陶淵明之母。
善不一定有善報。這里化用了《詩經(jīng)》中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而這句話可與本文的“彼蒼何偏,而不斯報”互為解釋。繼而作者結(jié)合程氏妹的過世,將生前值得后悔或遺憾的往事一一道出:兄妹異地,常飽受親情意義下的思念之苦,而這種苦已使作者悔恨:“伊我與爾,百哀是切。”
“黯黯高云,蕭蕭冬月。白雪掩晨,長風(fēng)悲節(jié)。”結(jié)合兩人曾經(jīng)的相依為命,凄楚之情愈發(fā)地躍然紙上。而“書疏猶存,遺孤滿眼”也讓筆者想到后世元稹的“今朝都到眼前來”。但終究,已是“如何一往,終天不返”的了。而下文的“高堂”與“孤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令筆者感喟的是那句“煢煢游魂,誰主誰祀”。筆者承認(rèn),有很多生前身后都凄涼的生命,但唯其如此,才愈發(fā)感到悲哀。而絕大多數(shù)生命的出生與死亡都是默默無聞的,這對于陶淵明而言,可能是殘酷而悲愴的事情,畢竟在那個年代,死比生要重要。
陶淵明感嘆道:“死如有知,相見蒿里”,多少有種兔死狐悲的悲涼心境。而其實陶淵明的內(nèi)心是復(fù)雜的,兼有對于生母過世不能及時奔喪的悔恨,對于程氏妹已死訊息的不能接受(“書疏猶存,遺孤滿眼”)和對于亡者已矣的追思。其實,通篇表達(dá)的是后兩者,以及近乎悔恨交加的態(tài)度。
上一篇:陶淵明《祭從弟敬遠(yuǎn)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移居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