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烏衣巷
劉禹錫(772—842),彭城人。政治家上主張革新,曾和柳宗元等參加永貞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為郎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822年到三峽創作了《竹枝詞九首并序》《竹枝詞二首》。這十一首竹枝詞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華,反映了進步的思想,具有新鮮活潑、健康開朗的顯著特色。詩作精煉含蓄,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譽為“詩豪”。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xiá)。
【注釋】1.烏衣巷:在今南京文德橋南岸,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于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稱烏衣巷。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此。入唐后淪為廢墟。2.朱雀橋:今江蘇江寧,橫跨淮河。
【串譯】朱雀橋邊長滿了野草花,烏衣巷口正是夕陽西斜。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而今已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賞讀提示】這是一首懷古詩,是《金陵五題》的第二首。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詩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此詩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作者不僅是個大詩人,還是一個大畫家。筆觸所到之處,不是平鋪直敘的直白議論,而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雖然史傳上并無畫作的記載,但此詩分明就是一幅用詩的語言精心營造的滄桑歷史的變遷圖。
誦讀時應于這幅圖景中,捕捉作者對歷史變遷不可抗拒的深永感嘆和對唐代中葉日趨衰微現實的深深憂慮。“史”感的大面積深切貫注,才能充分表現出對歷史的追懷與思索。
【推薦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一篇:劉禹錫《秋風引》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再游玄都觀》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