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二首
【原文】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1]。聞多素心人[2],樂與數(shù)[3]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4]。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5]談在昔[6]。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7],無為忽去茲[8]。衣食當(dāng)須紀(jì)[9],力耕不吾欺。
【注釋】
[1]卜其宅:化用《左傳》:“非宅是卜,惟鄰是卜?!?/p>
[2]素心人:心地純良之人。
[3]數(shù)(shuò):屢次,引申作每一個。
[4]從茲役:移居,即搬家。
[5]抗言:高言。
[6]在昔:出自《詩經(jīng)·商頌·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p>
[7]將不勝:很有用?!袄韯佟笔俏簳x常用語,相當(dāng)于“道理很有用”。
[8]無為忽去茲:切勿輕易忽略這一道理。
[9]紀(jì):打理。
【譯文】
其一
我從前想住到南村來,并非為了好的宅子。聽說這里有很多心地純良的人,我樂意和他們度過每個早晨與夜晚。幾年以前我就有這個想法,今天才付諸行動。簡陋的茅棚何須寬廣?只要足夠擺放床鋪就行了。鄰居經(jīng)常來到我這里,他們高談闊論從古到今。有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賞,碰到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鉆研。
其二
春秋多是爽朗的天氣,我經(jīng)常到高處,和友人一起創(chuàng)作新的詩篇。經(jīng)過彼此門前打聲招呼,如果有酒大家斟酌共飲。做完農(nóng)事我們各自歸去,閑暇時相互思念。思念時我們披上衣服出門,談笑風(fēng)生我們不會厭煩。以下的道理很有用,切勿輕易將其忽略:穿衣吃飯需要自己經(jīng)營,努力耕種一定會收獲許多糧食。
【賞析】
本詩作于哪一年,為什么寫的,有諸多版本,筆者基本認(rèn)同兩點:第一,本詩作于公元411年前后,作者已歸隱田園;第二,陶淵明搬家,不是因為“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而是由于潯陽舊宅失火被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卜宅,實際上是有典故的?!蹲髠鳌忿D(zhuǎn)引俗話:“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和今天所謂的“千金擇房,萬金擇鄰”意思大致相同。陶淵明搬家實屬無奈之舉,幸好,這里有很多心地純良之人,詩人樂意和他們朝夕相伴。有資料表明,這些人中有顏延之、龐通和殷景仁等晉宋之際的文學(xué)大家,明白了這一點,為理解下文“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做了準(zhǔn)備。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有良朋為鄰,當(dāng)然向往。舊宅焚毀,讓搬家成為必須。“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簡陋的茅棚何須寬廣?只要足夠擺放床鋪就行了。因為“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有顏延之、龐通和殷景仁這些名士鄰居經(jīng)常造訪,談古論今。“在昔”二字引用自《詩經(jīng)·商頌·那》,根據(jù)《詩經(jīng)原始》,這一篇是《商頌》之首,很莊嚴(yán),是歌頌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的。所以不難想象,他們所討論的,確實應(yīng)該“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賞,碰到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鉆研。這種濃濃的學(xué)術(shù)氛圍是多么難能可貴啊,何況是在兵連禍結(jié)的晉朝!這兩句充滿正能量,成為所有文人向往的生活。
第二首詩有很多生活樂趣,較第一首明快。開首令人耳目一新,“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這里“春秋”指的是兩個季節(jié),給讀者一種高遠(yuǎn)而不失清新的感覺?!斑^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經(jīng)過彼此的門前打聲招呼,如果有酒大家斟酌共飲。
“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忙歸忙,但是已經(jīng)相濡以沫式地記掛彼此?!跋嗨紕t披衣,言笑無厭時”,思念之際我們披上衣服互相拜訪,無論說什么我們都不會厭煩。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dāng)須紀(jì),力耕不吾欺”,以下這種道理很有用,切勿輕易將其忽略:穿衣吃飯需要自己經(jīng)營,努力耕種一定會收獲許多糧食。聯(lián)想我們對陶淵明的了解,哪怕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戴”,他依然是“風(fēng)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之前他出仕,固然是想一展抱負(fù),但也有資料表明,也與陶淵明不善于種莊稼有關(guān)——當(dāng)年他的叔父陶夔(kuí)也以他不善稼穡為由,勸他出仕。但是,即使出仕對于他來說可以生存得更好,不過可能一個人的稟賦是天生的,后天種種試圖改變,幾乎都是徒勞的。如先賢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如后世蘇軾的“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當(dāng)現(xiàn)實與初心產(chǎn)生嚴(yán)重沖突時,所有真正的文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后者。
上一篇:陶淵明《祭程氏妹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答龐參軍并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