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老課本
荻花飛白的季節,在不經意間,寂寥的遠天,會傳來幾聲嘹唳的雁聲。隨即,晴明的長空,一群大雁正刮扇著柔韌的翅膀,不緊不慢地掠過頭頂,又從容不迫地朝南天飛去。此刻,心底會油然冒出小時候讀過的課文: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此刻,你不由得會傻傻地佇立著,任那從容的身影消失在瞳仁深處,只留下空闊的長天。而幻覺又似乎在告訴你,那雁陣依然在地平線上低昂。
現在住在小城的我,已是好多年不見大雁南飛的情景了。眼下,又是深秋,那漸漸泛紅的烏桕葉,金色的稻浪,勾起我對雁陣的懷念,想起雁陣又聯想到那篇課文。我常常想,那篇《秋天來了》連同其他的課文,是在“文革”前念的,四十余年了,印象怎么會如此深刻呢?我小學充其量只讀了三年半,三年級開始“文革”了,“文革”了也就沒有這樣的課文了。
也許在那個年齡,盡管冥頑不化,但因讀書少的緣故,所以記憶特別深?就像小時候難得吃上一回的糖山楂,那時多么誘人,現在嘗嘗也不過如此罷了。記得羅庚秀老師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大概也在秋天。秋天是收割的季節,我們那些鄉下孩子,在羅老師的牧送下,去剛收割盡的田野里拾稻穗,在田埂上撿拾黃豆、赤豆,在犁鏵剛耕過的新泥間翻撿山芋腳。
羅老師說:糧食是你們的爸爸媽媽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不能浪費,要顆粒歸倉。誰撿拾得干凈,撿拾得多,就有獎勵。其實那獎勵也有限得很,無非是一塊橡皮,一支鉛筆。但我們都很看重。我們一個班級,分成四個小組,在田野里排成一字的雁陣。我們邊撿拾,羅老師邊叫我們背課文: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
念著念著,我們都覺得自己也變成了大雁。生出一對翅膀,向著遠方飛呀飛,揮別親人,告別生我養我的那片土地,飛向未來。那情景與課文的內容以及我們的夢想,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像父母親遺傳給我們的基因,再也不能剝離了。
其實,在當時的課本里,像這樣的課文是很多的。我們會在頑皮、撒野的間隙,不時吟誦幾句。心情特晴朗。
還有《小河流過我門前》,那也是一篇為我們所喜歡的課文。“小河流過我門前,我請小河玩一玩,小河搖頭不答應,急急忙忙去澆田。小河流過我門前,我請小河玩一玩,小河搖頭不答應,急急忙忙去發電。”它就像一首明快的兒歌,雖單純卻朗朗上口,從我們的口中唱出,也在有口無心念叨間,滋潤了我們純凈的心田。
不知您是否看過林海音的小說或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這中間有一段小英子朗讀課文的情景:“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畫面中的小英子在背誦完后,閉著眼睛說:那大海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似的。那也應該是民國的老課文了,就這么簡單的一些字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大海上初升的太陽,船兒,白帆的景象。自然還有走入那風景的“我們”。那“我們”就像臺灣校園歌曲里的“還有一位老船長”,面對的是: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小英子說那景象就在眼前。這是只有蘊含著耐人尋味的意境的文字,才能收到的效果。
為什么這樣的文字,能深深地烙在心底呢?最終,我悟出,那樣的課文,雖然淺顯,但曉暢明白,關鍵它有一個“魂”在里面。是這個“魂”,牢牢抓住了你,使你會觸景生情,時時懷想。
前些天,偶然翻動現在的小學課本,總覺得,像這樣的文章,現在的低年級課本里雖也有,但是不多。例如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春的消息》就是一篇好的課文。
風,搖綠了樹的枝條,
水,漂白了鴨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個冬天,
你看,春天已經來到!
讓我們換上春裝,
像小鳥換上新的羽毛,
飛過樹林,飛上山岡,
到處有春天的歡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飛,
它牽引著我的雙腳;
我高興地捕捉住它,
又愛憐地把它放掉。
…………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
頭頂有明麗的太陽照耀。
是誰搔癢了我的面頰?
啊,身邊又鉆出嫩綠的小草……
一看注釋,原來是著名作家金波寫的。怪不得那樣靈動。
像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只有一個兒子》,也是一篇好課文,它教育小孩,作兒子的要有孝心。文字淺顯,事情單一,卻寓以深刻的道理,避免了簡單的說教,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這樣的課文,還有像《迷人的秋色》、《初冬》等。
相反,像《請不要》,雖然有教育意義,但過于直白牽強。而且在文字上不流暢,缺乏韻律感。再如《小冰熊》,一看題目就覺得有些隔膜,再一看內容更感到索然寡味。當然,作為童話,是可以為之的。例如像安徒生的《海的女兒》、《丑小鴨》等的寫法。但《請不要》沒什么教益,又顯得很直白。也就是沒有“魂”。
我總覺得,小學,特別是低年級的課文,應多一些貼近自然、清新質樸的詩文,少一些拔高、牽強的說教。即使是教育,也應注重在人格的形成與品德的培養上面。以前有篇課文叫作《小貓釣魚》,說明了做事要專心致志的道理,但寫得很有趣。還有一篇叫作《狼來了》,教育小孩不能說謊,一旦說了謊,人們就不再會相信你了。這些課文,都是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起教育作用的。低年級的課文,應少些說教,除了教育祖國與人民的概念外,其他都可免卻。政治是以后選擇的事情,也是一個政黨在施政治國過程中給公民留下的印象。你是一個好的政黨,孩子長大后自然會選擇。譬如說共產黨好,這是不爭的事實。人們會鑒別。
如果在啟蒙教育階段,不重視人文道德教育,學生就在作文里會說假話,在行為上學取媚投機。培養出來的,不是庸人就是騙子、野心家、政客。根本就不可能出偉人、政治家、大師。
由此可見啟蒙教育的意義深遠。從顧及其長遠計,那啟蒙的課文一定要選好,一定要選擇有“魂”的詩文。
時下,正值高秋,空氣大概很有些寒意了。而大雁們正排成整齊的人字,陣腳不亂,不緊不慢地向南天飛去。我感佩大雁的那種從容不迫的氣度。
其實,一個人終其一生,無非就是寫好一個“人”字。不一定也要寫在藍天,寫在心里就坦然了——在家為孝子,于國是忠臣。其他都不那么重要了。
因為出于對《秋天來了》課文的偏愛,請允許我再回到開頭,像小時候一般,大聲朗讀一遍:
秋天來了,
天氣涼了,
一群大雁往南飛。
一會兒排成個人字,
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2010年12月6日于枕曲齋
上一篇:朔梅《懷鄉》散文賞析
下一篇:朔梅《想起那只雪豹》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