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魚潭
觀魚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鱗躍,圓波處處生。涼煙浮竹盡,秋月照沙明。何必滄浪去,茲焉可濯纓。
譯文:
在碧綠的小潭邊觀魚,樹葉飄落潭水透明清澈口魚凡躍出水面。
被夕陽的余輝染成紫色,水面上處處蕩起圓圓的波紋。
暮靄浮起,飄入竹林逐漸散去,秋天的月兒,照得沙汀一片光亮。
何苦吟著滄浪歌歸隱江湖,這潭清水,完全能洗滌我的帽纓。
詞語注解:
參見——屈原《漁父》中:“漁父莞爾一笑,鼓榭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灈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灈我足。’遂去不復與言。”
參見——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灈纓,濁斯灈足,自取之也。”
洗濯冠纓。語本《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后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體絕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題噴玉泉》詩:“何時此巖下,來作濯纓翁。” 前蜀 韋莊 《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年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清 魏源《武夷九曲詩》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何必”二句:《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古水名,在湖北境內。
作品介紹:
寫作年代不詳,此詩以閑適的筆調描寫觀魚清潭的樂趣,極寫其觀群魚自由無礙戲游于碧波中的樂趣,表現詩人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結句“何必滄浪去,茲焉可濯纓,”體現李白追求閑適自由和意欲擺脫利祿羈絆的高潔志趣。詩人從白天、日暮、夜晚的不同角度寫魚潭的景色,富于變化。 這首詩寫從暮到月出在清澈的碧潭上觀魚的情景,意境真切。
此外“木落”的意思是“葉落”,“木”字含有枯黃、干燥之意,準確寫出了秋天植物的特點。并且作者在詩的最后,運用典故,點明了本詩的題旨:守潔不污,獨善其身。
作者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上一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下一篇:贈汪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