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題解
從詞牌名就可以看出,這首詞是描寫七夕的。七夕就是舊歷七月初七,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據民間傳說,這天晚上是牽牛和織女通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他們每年只能相會這么一次。有關牽牛、織女的愛情傳說在漢代就有了。天上的織女愛上了人間的牛郎,于是偷偷下凡來和他幽會。王母娘娘聽說后大怒,命令將織女押回天庭。牛郎得到神牛的幫助,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發簪一劃,在兩人之間劃開了一道銀河,從此兩人相隔銀河不能相會。只有七月初七這天,才有喜鵲們自愿在天河上搭起一座橋梁,讓他們有一夕的歡愛。那些為他們愛情付出辛勞的喜鵲們還因此被王母娘娘所恨,遭到了髡首之刑。這個優美的故事一直流傳,因此七夕這天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七夕這天,還有乞巧的風俗。婦女們都結彩縷,穿七孔針,于庭中陳設瓜果,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的手也能像織女一樣靈巧,能夠織出美麗圖案。
秦觀這首詞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最著名的七夕詩詞了,尤其是全詞最后“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句,已經成為抒寫男女愛情的千古絕唱,一直激勵和安慰著因種種原因不能日日廝守的有情人。
【句解】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天上是牽牛、織女相會的背景,似乎纖云也在學習織女的技巧,星星也在為兩人不能長相廝守而傳送幽恨。“銀漢迢迢暗度”一句寫兩人相會的路途遙遠,而且只能在暗夜中行進,那是何等的艱難,同時也反襯出他們之間的愛情又是何等堅貞。“銀漢”即銀河、天河,是割斷這對神仙眷侶的天塹。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牽牛、織女兩人的相會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雖然一年才能有一度,但是比起人間那些平庸男女的生活或者純粹的肉體歡娛來說,其幸福的感覺要高出千倍萬倍。“金風”即秋風,“玉露”即秋天晶瑩如玉的露珠,兩者都暗示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這個特殊時刻;將這個時刻描述為“金風玉露”,來源于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辛未七夕》詩:“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這兩句是作者對牽牛織女純潔堅貞的愛情的贊美,人間的一切愛情與之相比都黯然失色。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歡會之后,便是令人黯然神傷的分別。他們之間的溫柔纏綿像水一樣,而短暫的佳期歡會如同夢幻泡影,佳會一過,很快就不得不分別。當他們依依不舍地朝鵲橋的兩端而去,不時回頭相望,心中充溢著說不盡的辛酸痛楚,讓讀者不能不為之動容。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正當讀者也要為牽牛、織女這對情侶的分別拋灑一掬同情之淚的時候,作者突然寫出擲地有聲的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下子又把人們從這種庸常之情中喚醒,慚愧自己同情他們的想法是多么可憐。真正的愛情不會被時空的阻隔沖散,不在乎相伴時間的長短,朝朝暮暮的相伴不一定就是愛情,更不一定就是心心相印的愛情。人間的很多夫妻雖然天天相處,卻同床異夢,與牽牛、織女的純潔高尚愛情相比,確實是千日不抵一夕。
評解
自古以來寫七夕的詩詞很多,但秦觀的這首詞獨樹一幟,將牽牛、織女的愛情上升到很高的境界,成為詠七夕的詩詞中難以超越的一座高峰。以往的作者,大多是慨嘆牽牛、織女離多會少的悲哀和遺憾,比如漢代《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寫兩人隔河相望的無奈。而秦觀卻一反前人之見,說他們一年一會比天天相會還要好,更顯得他們的愛情超越時空,堅貞不摧。關于這一點,《草堂詩余雋》卷三眉批總結得很精辟:“相逢勝人間,會心之語。兩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談。七夕歌以雙星會少別多為恨,獨少游此詞謂‘兩情若是久長’二句,最能醒人心目。”
當然,類似這樣的想法并不是秦觀第一個提出來的,他的前輩歐陽修在《七夕》詩里已經說過:“莫云天上稀相見,猶勝人間去不回。”說牛郎織女相會雖少,但比起人間情侶的薄情寡信、一去不回要強得多。但歐陽修還只是把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會與人間那些始亂終棄的情侶相比,而秦觀的說法就要更進一步,即便和人間一般的恩愛夫妻相比,牽牛、織女的愛情仍然顯得更為高潔。誠然,這里面存在一個悖論:如果可能,有哪一對有情人不希望長相廝守呢?牽牛、織女的愛情固然高潔,如果一對有情人由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不得不分居兩地,那自然可以用牽牛、織女的愛情來自喻相許,但是如果有機會,人們還是寧可要平平常常、朝朝暮暮的愛情,而不是金風玉露一年一度的高潔愛情。那樣的愛情,人們終究是更愿意傳頌,而不愿意遭遇。
除了內容之外,從技巧上看,最后兩句也非常別致。有論者指出,最忌以議論入詞、最忌以散文筆法入詞,但秦觀這兩句分明就是議論,句子也近于散文,卻偏偏產生了讓人驚艷的藝術效果,真是妙語天成。可見天才的創作,是不受任何理論羈勒的。當然,這樣的佳句也是可遇而不可學的,就算是秦觀本人,恐怕也很難寫出第二句。
上一篇:《鷓鴣天·枝上流鶯和淚聞》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
下一篇:秦觀《減字木蘭花》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