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并影響深遠的中唐詩人。少年時代的白居易,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憑借《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傳世佳作在都城長安立足,其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成了家喻戶曉的絕妙成語。通過莫礪鋒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祖先的尊貴與否與一個人的成功并沒有直接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家庭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卻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白居易的少年成名與他家庭環境的熏陶是分不開的。
內容簡介:白居易一位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并影響深遠的中唐詩人,他的詩在當時就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明還遠播到新羅和日本。白居易在唐朝可以說是一個偶像級的人物,他的詩歌影響力不僅在文化圈子里流傳,同時也風靡娛樂界,他的《長恨歌》、《琵琶行》等流傳之廣,連小孩子及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都在傳唱,青樓女子也以會背白居易的《長恨歌》而自抬身價,白居易的詩歌流傳之廣,這在古代詩人中并不多見,那么白居易走上成之路的呢?
莫礪鋒:白居易很早他的詩才,他的文才就成熟了。有一個很有名的傳說,傳說白居易十七、八歲的時候到長安區見到了當時著名的詩人顧況,顧況是大詩人當時很有名。顧況一看來了一個年輕人,一聽說他的名字叫白居易,顧況就大笑起來。顧況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什么意思呢?就是長安的物價非常昂貴,米都很貴,吃飯都成問題,你說居住容易嗎?你要買房子住,租房子都不容易,一個人的名字怎么叫居易,居住很容易,他大笑起來。當然白居易的名字不是居住很容易的意思,不是說居易就是居住很容易。大家更不要把他的名字跟他的姓聯系起來,是白居很容易,白主人家房子很容易,更加不是了。
白居易的名字有其他的意思,古代的讀書人書香門第給男孩子起名字,女孩子的名字隨便起。給男孩起名字一般都是從經典里面來的,就是儒家經典里有什么字才取這個名字,所以白居易“居易”這兩個字是從《禮記》的《中庸》里面來的。儒家經典叫《禮記》,《禮記》中的一篇叫《中庸》,后來宋朝人說它是四書。《中庸》里面有兩句話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繳幸。”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是居易,那什么叫居易呢?居易就是自己處于平安的境地,這個居是處于的意思,放在什么地方,易也不是容易,易是平安的意思,就是君子放在平安的境地,他是順應天命的,小人是不顧危險的去追求僥幸的,君子是不追求僥幸的。所以白居易的居易兩個字是從這里面來的,根本不是居住容易的意思。
因為白居易的祖父白鎤,他的父親白濟庚都是明經出生,明經出生的人特別熟悉儒家經典,它肯定是從《禮記》中間來的。所以白居易的名字不是居住容易的意思,當然,顧況不會不知道這一點,顧況是大詩人,他怎么會不讀儒家經典,他也知道。他不過是看到你叫居易你是后輩,你是年輕人,我跟你開個玩笑,說你怎么叫居易,“居大不易”長安不容易住啊。但是說完這幾句話以后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呈上去給顧況看,顧況看白居易寫的詩一下子看到了他16歲寫的那一首詩,這首詩里面有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一看到這兩句話他就改口了,他說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句來居住也容易了,居住有什么難啊,居住也不難了。“有句如此,居亦何難。”居住也不難了。
那么這兩句詩是白居易16歲寫的它的題目叫《賦得古原草送別》,賦得就是給你一個規定的題目,就是寫固原上的草,古代原野上面長的草,這首詩大家很熟悉我念給大家聽一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親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詩有的人說白居易送一個朋友時候寫的,送行的。還有的人說這是白居易練習寫詩準備去參加考試的時候自己起了一個題目來練習寫的,不管是在哪一種情況下寫的,這首詩都是一首好詩,16歲寫的,這首詩后來也選到《唐詩三百首》里,完全合格。
但是這首詩雖然全篇都很好,其中最好的兩句確實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詩它好在哪里,它有什么深刻的意義,我想聽眾平均都明白不用我多講,我就想說一點,就這兩句詩不僅是好的詩句,而且它后來成為大家經常引用的成語了。我們經常說這兩句話,把它變成成語了,一個人要創造一個成語是非常難的,不相信聽眾朋友回來試試看能不能創造一個成語出來,我是早就認輸了。我今年已經60歲了,我1977年參加高考,1978年進的大學,30年來一直在大學里面先讀書后教書,一直跟文字打交道,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發現自己會有創造成語的可能性,可能性都沒有,太難了創造成語。但是白居易居然16歲有寫出了這兩句詩,成為后面大家都千古沿用的一個成語,這是天才。
那么顧況說的“有句如此,居有何難”就是你能寫這么好的詩,在長安城里居住還有什么難的。這句話真是一個準確的預言,過了30多年以后在白居易53歲的時候他的好朋友元稹為他的詩集寫了一篇序言,這件序言了講了一個事情,他說白居易的詩非常流行,非常受歡迎,他說我們的鄰國雞林國的商人它的商人到唐朝來經商到處說,有沒有白居易的詩賣給我,買了干什么呢?收購白居易的詩,買了以后回去獻給他的宰相,他說我們國家的宰相最喜歡白居易的詩,你只要給他獻一首白居易的詩他情愿出100兩銀子,一百兩因子換一首白居易的詩,而且我們的宰相還很識貨,你要假造一首騙他,他能看出來這不是白居易寫的,他很喜歡。
白居易是個多產詩人,在唐朝他的作品算是多的。蘇東坡有一句話說是:“樂天長短三千首”,說這個白樂天長詩短詩寫了三千首,留到今天還有2916首,就是他寫的時很多就三千來首。那么大家想想一首詩就賣100兩銀子,三千來首詩多少銀子。在長安城里買房子居住真是不難,所以顧況確實是說了一個準確的語言,那時候白居易才十七八歲,他說“有句如此,居亦何難。”果然,后來白居易果然成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解說:少年時代的白居易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憑借《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傳世佳作在都城長安立足,其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成了家喻戶曉的絕妙成語,從此白居易的詩名開始遠揚。那么白居易的詩歌究竟火到什么程度呢?他在中國詩歌史上又占有怎樣的位置呢?
他寫的詩非常受讀者歡迎,而且他受歡迎的程度有一個特點,社會上各個階層的讀者都喜歡讀他的詩。所以當時是風行天下,當時有一個讀者叫做葛清,葛清是最喜歡白居易的詩,喜歡到什么程度?他這個人文身,他在身體上面刺了很多的字,都是刺的白居易的詩,到處都刺滿了,所以可以說是白居易的一個超級“粉絲”。那么在白居易去年50年以后晚唐有一個人叫張為,張為寫了一本書叫做《詩人主客圖》,他這本書是什么內容呢?他就是說有一些大詩人,這個大詩人是某一種詩歌風格的代表,就是這種風格他寫得最好,他是一個領導人。比如說孟郊,同樣也是中唐詩人,孟郊在這本書里就被稱為是“青奇僻苦主”,就是“清奇僻苦”這樣一種風格孟郊寫得最好。那么我們看看張為這本書里面稱白居易是什么主?就是其他的大詩人都是一種風格的主,唯獨白居易稱他為“廣大教化主”就這本書里,說白居易是“廣大教化主”,就是他的影響非常的大,他的詩歌對讀者有一種教化的作用。他不是哪一種風格的代表,所以從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來晚唐的人,對白居易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那么到了后代我們挑一本詩選來說說,清朝乾隆年間有一本詩歌的選集它叫做《唐宋詩存》,就是唐朝跟宋朝兩個朝代的詩選擇樂觀這樣一本選集,這個存就是存久的意思,就是精粹的意思。他們這本《唐宋詩存》選了多少個詩人呢?一共只選了6個人,唐朝選了4個人,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韓愈。宋朝一共選擇兩個人,一個是蘇軾,一個陸游。就是這本書的次序是李、杜、白、韓、蘇、陸,這樣的一個次序基本上是這6個詩人他生活年代的次序,就是年代從早到晚,因為唐朝是先李白,后杜甫,再白居易,再韓愈。但是問題就來了,我們把白居易跟韓愈比一比實際上韓愈的年代比白居易早,韓愈比白居易早生4年,比他早死22年,他們兩個都是中唐的,但是韓愈在前面,那為什么這本書把白居易放到前面去了呢?其他的都是按照年代來排的,所以我想很可能是這本書《唐宋詩存》乾隆皇帝御選的,乾隆皇帝自己把這6個人的名字名單定下來了,到底選哪些詩,這些詩怎么注解那么由一些大臣梁詩正這些文臣來做的,但是這個名單是乾隆定的。所以我想可能是清朝的乾隆,梁詩正這些人心目中間習慣了,說到唐朝大詩人李、杜以后就是白居易了,所以把白居易就習慣性放在第三了,忘記了實際韓愈比他更早。
所以我們說白居易在前人心目中間他肯定是唐代偉大詩人,僅次于李杜。
解說:白居易可以說是一個國際化的詩人,他的詩不僅廣傳到了國內,還廣傳到日本,日本人甚至認為白居易的詩比李白,杜甫的還要好。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生前身后都詩名遠揚的大詩人,竟然絞盡腦汁為自己的家世編織了一個彌天大謊。這瑕疵引來后來的無數詬病,那么白居易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白居易的祖上究竟來自哪里呢?
白居易的祖先是誰?白居易的這個家族白氏家族從哪里來,他的來龍去脈如何。我們看看白居易自己怎么說的,白居易的祖父叫白鎤,他的夫子叫白季庚,白居易曾經為他的祖父和父親而過兩篇家狀,所謂的家狀就是家里人家人的生平介紹,他的事跡。他在這兩篇家帳里面他就說了我們白家是怎么來的,他說我們白家最早的祖先是春秋時代楚國的太子,楚國有一個太子叫建,這個太子建有一個兒子叫勝,勝利的勝。這個勝是自稱為白公,當時稱他為白公勝,所以開始就姓白了。白公勝后來在楚國被殺掉了,所以他的兒子,他的后代就逃亡到秦國去,到了秦國以后,這個白氏家族的人在秦國世世代代都做大將,出將領的,蘄州包括一個有名的叫白乙丙,這個人在《左傳》里記過,后代還有一個更有名的大將叫白起,白起就是在長平把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帶了40萬大軍啊白起把他打得全軍覆沒,一代名將,秦國著名的大將。那么白居易他的籍貫是太原啊,白起是在秦國在陜西那邊,太原在山西,這個怎么連起來呢?白居易說了,白起后來是被迫自殺的,自殺以后過了一段時間以后秦始皇統一六國了,趙國什么都打下來了,統一六國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他就想起白起了,他覺得我們現在統一六國了他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他被迫自殺所以要封他的子孫,就把白起的一個兒子叫白仲,把這個人封在太原,從此白氏就在太原了。白居易這就是我的祖先,是我們白氏家族的來源。
表面上看白居易說的這一個家世的這一份表,原原本本,有根有據,中間條理很清晰,一代一代。仔細一查沒這回事,原來都是白居易虎編出來的,所以白居易死了以后,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幫他寫一個墓碑銘,李商隱幫他寫墓銘,因為李商隱是見過白居易的,兩個人相差40來歲,但是白居易很看好他,而且李商隱本來也很尊敬白居易。但是他在這篇墓碑銘里說“公之世先,用談說聞”,這什么意思啊?公就是白居易,說白居易的祖先都是一種傳說而已,用談說聞,沒有文獻記載的,都是口頭傳說根本不承認。當時人就不承認,那么白居易為什么會偽造一個高貴的家庭,他吹牛。唐朝跟魏晉南北朝不一樣,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是非常講究門閥的,所謂的門閥就是你這個人出身的門第是不是高貴,那時候有所謂的九品中正制,把讀書人,把詩人分成一品一品給分好,你出身什么樣的家庭你就什么地位。唐朝已經沒有了,沒有九品中正制了,但是這種觀念還存在,唐朝人還是比較講門第,所以唐朝這些讀書人,這些詩人都很喜歡說我是出生在一個高貴的門第的,我這個家庭很了不起,這是一個習慣,社會上的一種風氣,大家都這樣說。白居易也未能免俗,可能這種習慣一直到現在大概還有,我們看現在社會上還有人熱衷于修家譜,修家譜無非就是要找到一個歷史上的名人,我們幾代幾代老祖宗是什么人,名人。當然我覺得修家譜找一個祖先,假如找得離的太遠,你的10代祖宗是誰,20代祖宗是誰,他就算真的是誰跟你又有多少關系,離得太遠了。假如我們一直找一直找找到頭那么我們大家都是中國猿人的后代,這有什么意義啊?大家一樣的。
到了后代因為我們的歷史學家學者不停地研究,最后研究出來原來白居易真的祖先既不是楚國的太子,也不是秦國的大將,那么是誰?原來是西域的胡人。漢朝時候在西域有一個小國家叫龜茲,白居易的祖先是龜茲人,龜茲它具體的地方在現在新疆的庫車,因為龜茲是臣服于漢朝的,所以漢朝就封它龜茲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白山,我們就給你們一個漢人的姓你們就姓白吧,因為你們住在白山,所以龜茲人就開始姓白了。這一支是白居易真正的祖先,當然,西域的龜茲族這個白姓到唐代白居易這一族中間因為長達二三十代,中國到底怎么傳的已經不太清楚了,但是事實就是如此,這個學者已經證明了,已經考證了證明了這一點。
這樣一來我們說白居易的家世就有問題了,就是你仔細追查他原來不是漢人,他是一個胡人。聽眾朋友請注意,我這里說胡人沒有什么貶義的。實際上古人說胡大多數的時候就是什么叫胡呢?就是非漢族的其他民族,就是漢族之外的都叫胡,他們都是胡人。漢族也好,龜茲族也好,實際都是融合成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中華民族都是歷史上很多民族不停地融合進來,最后組合成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所以白居易其人他雖然祖先是龜茲人,但是他們這個家族早就生活在中原了。他是什么民族,他的家世怎么樣主要不是看血統,而是看文化。他在文化上面是什么文化他就是什么人。所以白居易雖然祖先是胡人,一點都不影響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詩人。
解說:通過莫礪峰教授的分析可是看出祖先的尊貴與否與一個人的成功并沒有直接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家庭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卻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白居易的少年成名與他的家庭環境的熏陶是分不開的,可是白居易對自己的父母關系卻諱莫如深,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白居易的家庭環境對于白居易成長究竟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白居易的家族中間還有一點也需要向聽眾朋友交代一下,就是他的父母親的問題。白居易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白季庚已經44歲了,但是他的母親還非常年輕,他的母親當時只有18歲,就是他的父親和母親相差26歲。民間有一種傳說說老夫少妻生的孩子特別聰明,白居易就是這樣,特別聰明。他的父親和母親相差年齡太大,那么我們說夫妻兩人年齡相差比較大,像他們相差26歲,這個才唐朝人也不算什么,也是常見也不算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他父親之間還有一個事情是比較獨特的,白居易的母親她姓陳,當時稱她為白陳氏,現在我們也稱她為白陳氏。白陳氏實際上是白居易的父親就是白季庚姐姐的女兒,也就是說這個白季庚跟白陳氏兩個人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個親舅舅跟自己的親外甥女的關系,他兩個人的婚姻錯了輩分,差了一代地差了一輩,有這樣一種關系。
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個問題使后代研究白居易的人大傷腦筋,那這怎么回事要解釋到底什么原因,又解釋不清楚。不光是后人大傷腦筋,連白居易都大傷腦筋。白居易的外祖母死了以后他給他的外祖母寫一篇墓志銘,他不好寫,因為外祖母從他媽媽這邊來說是外祖母,從他爸爸這邊來說是他的姑媽,他的外祖母就是他爸爸的親妹妹。所以白居易給外祖母寫的墓志銘是含糊其詞,故事說得糊里糊涂,不說清楚,就是因為這一層原因。
那當然現在我們已經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有的人說因為他們原來是胡人,西域胡人,胡人不像中原的人這么講究輩分,禮教,都不講的,比較隨便。也有的人講可能另有隱情,可是我們已經不清楚了。那么這件事情對白居易有沒有影響呢?當然,他不會影響白居易的偉大,不會因為說他的爸爸媽媽婚姻錯了輩分了他就不偉大了,這個不會,他還是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他的父親都是做官的,但是都是做的小官。他的祖父白鎤是明經出身,考上了明經。他的父親白季庚也是考上了明經,明經是唐代的一種科舉,它不是進世科。進世科主要靠詩賦,要詩寫得好,賦寫得好才能考上。明經科考什么?明經科就是明這個經典,是考你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你是不是記得很多儒家經典,所以他的祖父,父親都非常熟悉儒家經典,熟悉儒家經典就受到儒家思想的興濤,而儒家思想最本質的內容是什么?就是仁政思想,就是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這樣的思想之這對白居易有很大的影響。
然后白居易的父親和祖父都在地方做低級的地方官,在古代京官是高高在上,在京城里面。地方上的高級長官也是高高在上,跟百姓之間是隔膜的,只有低級的地方官才有機會接觸老百姓,才有機會近距離的觀察民生疾苦,所以這一點也對白居易有很大的影響。白居易后來為什么會寫那么多的新樂腐詩,記錄民生疾苦啊,受他祖父父親的影響。
解說:白居易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尤其關注民生疾苦,他曾將自己的作品分為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他尤其看中諷喻詩,像大家所熟知的《賣醉翁》,針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這表現出了白居易“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那么白居易所生活的時代具有怎樣的特征呢?這個時代對于他的成長又具有怎樣的影響呢?
俗話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就是艱苦的環境磨煉人,成就人,那么這對于詩人來說這句話就更加有道理。白居易生活的那個時代是中唐,雖然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了,但是安史之亂平定以后藩鎮割據一直繼續,所以整個那個朝代都不太平,一會兒這里軍閥造反了,一會兒那里又造反了,有的時候甚至是烽煙四起。所以我們看白居易28歲的時候寫的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詩,那首詩是選到《唐詩三百首》里面去,因為那首詩有一個很長的標題,它里面就回顧了自己青少年時代處于的那種時代背景,很動蕩。這首詩的標題非常長,我讀一下,他說“自河南經亂”,就是河南這一代有動蕩了,有叛亂,有戰爭,“關內阻饑”阻饑就是饑荒,就是關中一帶大饑荒,這是一個時代背景。“兄弟離散,各在一處”這樣的懂行環境下面我們白家弟兄都離散了,都分離了,四處逃命,都分離開來,各在一處散在各個地方。“因望月有感”所以我晚上看到天上的月亮就非常的感慨。“聊書所懷”把自己的感慨寫成這一首詩,然后下面說寄給散在五個地方的兄弟姐妹。他的兄弟姐妹散在五個地方,當然包括堂兄弟,堂姐妹。
那么這首詩說的前面兩句河南經亂,關內阻饑,也就是在白居易10歲以后的幾年當地的軍閥李希烈叛亂,李希烈叛亂以后攻下了河南的兩個城市,一個是汝州,一個是汴州,汝州就是今天的臨汝縣,汴州就是現在河南的開封,這兩個地方離白居易居住的新鄭都很近都是附近地方,所以他們家也驚恐不安。然后上面又說關內阻饑,我們都知道《老子》中間有一句話:“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就是兵荒馬亂以后一定有災荒來的。所以果然又隔了一年關中一帶就大饑荒,那次饑荒到了什么程度?老百姓沒吃的,抓了蝗蟲蒸熟了來吃,吃蝗蟲,就是饑荒很嚴重。
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白居易本來是跟著他的母親一直住在新鄭的,他的父親在徐州做官,不在一起。但是這個時候新鄭就沒法待下去了,所以年方12歲的白居易就在他媽媽的帶領下逃到徐州去投奔他的父親白季庚,他的家也不在徐州,在徐州邊上的一個小縣叫符離縣,符離就是現在安徽的符離集。坐火車路過那里的朋友會寨那里買燒雞吃的那個地方符離,家是安在那里。問題是徐州也不太平,去了以后只過了一年,那個地方慢慢的也有戰火燒來了,所以他的父親又讓家人一起到江南去避亂,因為白居易有一個叔父在江南的麗水做縣官,他還有一個堂兄在烏江做官,所以又跑到江南去投奔親戚。
也就是說白居易的青少年時代,盡管他是出生于官宦家庭,但是他也經常的動蕩,到處逃難,而且生活過得一點都不富裕,有的時候甚至相當貧困。那么剛才介紹了他的這一首詩,就是《自河南經亂 關內阻饑 因望月有感 聊書所懷》這首詩,我們看看這首詩是怎么寫的,七言律詩,他說:“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類,一夜鄉心五處同。”時難,這個時候多災多難;年荒,又是荒年。世業空,就是世世代代的家業原來的田產蕩然無存。戰亂,田產都沒有了,所以全家的兄弟姐妹都到處逃難,分在五個地方,所以晚上看月亮五個地方一起在流眼淚,大家都不在一起不能團聚。這首詩第三連寫得最好,“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篷。”大雁是一種南北飛翔的候鳥,大雁在空中飛的時候是排成隊的,或者是排成一個一字,或者排成一個人字,整整齊齊的一起飛。古人看到大雁在天上飛覺得它們很有次序,很有秩序,所以有一個詞叫雁序,就是大雁的次序。雁序這個詞是用來說什么的呢?是說兄弟姐妹之間的次序,就是兄弟姐妹之間也要很有次序,就像大雁排著隊一樣,所以說到大雁會想到兄弟。但是白居易說現在我們已經不是在天上飛的一行大雁,我們都分散了,散為千里之外變成一個一個孤雁,孤雁當然形影相吊,所以說是吊影分為千里先。下面一句說蓬草,蓬草本來是連在根株上面,草連在根上面,但是秋風一起蓬草吹得到處飄蕩,忽東忽西,也就是從此離開了故鄉沒有家到處飄蕩,所以這一首詩感情是非常之沉痛,風格也是非常的沉郁,這首詩選進《唐詩三百首》是一首非常好的詩。
解說:白居易生活在一個動亂的時代,權貴們荒淫奢侈,老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白居易拿起自己的詩歌對統治者的罪惡進行了大膽揭露,并表達了對民間疾苦的熱切同情,這使得白居易的詩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說正是這個不幸的時代造就了白居易的詩名。那么從個體角度來講白居易的成名還有哪些要素呢?
白居易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當然有他個人的條件,第一點我們剛才說老夫少妻生的孩子聰明,白居易特別聰明,早熟。白居易后來自己回憶說我六、七個月的時候,就是剛生下來還不到周歲,六、七個月的時候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認字了,他是我的奶媽抱著我他才六、七個月大,他說奶媽抱著他在一個屏風前面玩兒,這架屏風上面寫了很多字,旁邊人就指給他看,指給白居易看說這是什么字,這是什么字,告訴他一個無,有無的無字,還有個之乎者也的之字,告訴他這是無字,這是之字。哎,這個六、七月大的小鬼,白居易就記住了,再過兩天人家過來考察的時候就說這是什么字,無字在哪里,他就指出來了,之字在哪里他又指出來,他是先認字,認字比說話還早,可能是后來要成大詩人的一個先兆,我們一般人都是先學說話再認字,他是先認字,說話還不會說呢?當然,天才是重要的條件,但是還不是充分的條件,充分的條件是刻苦,白居易是刻苦的,他從小刻苦學習,刻苦讀書,他寫給元稹的一封信里詳細的回憶了他從小怎么學習,他說我五六歲的時候有學寫詩,九歲的時候對于寫詩所需要的那些音韻學的知識,就是字的平仄,押韻怎么押都已經懂了。然后到后來十五六歲的時候知道有科舉考試,要考進士,那么為了準備進士考試就更加發奮苦讀,他經常說我一天到晚是怎么安排的呢?白天練習寫賦,每天堅持還是要寫賦,晚上練書法,中間空下來的時候練寫詩,不停地在學習。白居易刻苦讀書讀到什么程度,他自己說的,他說我讀書讀到嘴邊邊上,舌頭上都長了瘡,我寫字寫到胳膊肘上,手心里都長了老繭,一直到我成年以后我都是身體比較衰弱,因為青年時候讀書太刻苦了,以至于未老先衰。當然,刻苦讀書使白居易付出了健康方面的代價,但是同時也給他豐厚的報酬,天道酬勤,辛勤的人下苦功的人他會有報酬,這個報酬就是白居易很早的他的詩才,他的文才就成熟了,到他35歲那一年他一下子就寫出來一首《長恨歌》,震驚了整個唐代詩壇,那么《長恨歌》到底寫得怎么樣呢,我們下一次再談,謝謝大家。
上一篇:白居易《長恨歌》白話譯文、創作背景、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