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晝錦堂記
【原文】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①,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②。若季子不禮于其嫂,買臣見棄于其妻③。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前④,而騎卒擁后,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⑤,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⑥,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志于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⑦。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nèi)之士,聞下風而望余光者,蓋亦有年矣。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厄之人,僥幸得志于一時,出于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夸耀之也。然則高牙大纛⑧,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⑨,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后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xiāng)哉?
【注釋】
①困厄(è):指困苦危難,或處境艱難窘迫。閭(lǘ)里:指鄉(xiāng)里。
②庸人:指平常的人;見識淺陋、沒有作為的人。語出《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孺(rú)子:多指幼兒、兒童。易:輕視。
③季子:蘇秦,字季子。買臣:朱買臣。西漢人,曾以賣柴為生,妻子不能忍受窮困,棄朱而去。朱買臣做了大官后,妻子要求復婚,被拒。后來朱買臣叫人端來一盆水潑在馬頭前,讓她再全部收回來才肯復婚。
④旄(máo):竿頂用牦牛尾作為裝飾的旗。
⑤駢(pián)肩累跡:肩挨肩,足跡相迭。形容人多擁擠。駢:并列。咨嗟(zī jiē):贊嘆。
⑥駭汗:因驚恐、惶懼而流汗。
⑦大:是尊稱。魏國公:指韓琦,北宋大臣,執(zhí)政多年,并與范仲淹率兵同抗西夏,世稱“韓范”。不然:不是這樣。
⑧高牙大纛(dào):高官的儀仗隊。牙:牙旗。纛:儀仗隊的大旗。
⑨桓圭(huán guī):古代三公所執(zhí)玉圭。袞冕(gǔn miǎn):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
【譯文】
出仕為官升遷到將相級別,獲得了財富與華貴回到故鄉(xiāng),這是大家都認為非常榮耀的事,也是從古到今都一致公認的。一般來說,當讀書人的生活艱難窮困時,只能在鄉(xiāng)里過著困苦艱難的日子,就連平民和兒童也都來輕視或者侮辱他。比如古時候的季子不被他的嫂子以禮相待,朱買臣因為貧苦困厄而被妻子拋棄。然而一旦窮苦的書生做了高官以后,他們就可以乘著四匹馬駕馭的高大豪華的車子,有旗幟在前方開道,又有騎兵衛(wèi)隊在其身后簇擁著,這時候在街邊的人,紛紛擠在一起肩并肩腳挨腳地爭相觀看,而且一邊仰望一邊贊嘆,而之前所說的那些平民男子與愚弄過他的婦女們,則會奔走相告,惶恐驚懼嚇得滿頭大汗,有的甚至慚愧得低頭彎腰,慌忙跪在車輪揚起的灰塵和馬蹄子中間,虔誠地叩拜并向新貴人悔過請罪。這就是一個普通士子,在他成功得志之時的意氣風發(fā),也正是以前人們所比作的那種,穿著錦繡榮歸故里的榮耀之事啊!
只有大丞相魏國公則不是這樣夸耀自己的。魏國公,是相州人士。從祖輩開始就世世代代都具有美好的德行,都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公卿。魏國公在年輕時就已經(jīng)考取了科舉高榜,順利登上顯要的官位。四海之內(nèi)的人士都能聽到他傳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風采播撒的光輝,這樣大概也有很多年了。人們所說的做將相,得富貴,都是魏國公平素積累而早就應有的。不像那平素窮困的人,憑一時僥幸得志,出乎庸男和愚婦的意料而使他們驚異,并向他們夸耀。然而威武儀仗、高牙大旗,不足以顯示魏國公的榮光;桓圭和禮服,不足以為魏國公顯貴。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勛建于國家,驕人的事跡刻入鐘鼎碑石,美名被傳播在聲樂和文章里,以此光耀后世得以永世不朽,這才是魏國公的心志,故而讀書人也應該在這點上向魏國公學習才是啊。哪能只謀求于一時的夸耀,只在一鄉(xiāng)榮光呢?
【原文】
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jié)①,來治于相,乃作晝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詩于石,以遺相人。其言以快恩雔、矜名譽為可薄②,蓋不以昔人所夸者為榮,而以為戒。于此見公之視富貴為何如,而其志豈易量哉?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jié)。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③,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④,可謂社稷之臣矣⑤!其豐功盛烈⑥,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⑦,乃邦家之光⑧,非閭里之榮也。
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于是乎書。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
【注釋】
①至和:宋仁宗年號。武康之節(jié):韓琦是以武康節(jié)度使的官銜擔任相州知州的。
②雔(chóu):同“仇”。矜(jīn):自大,自夸。
③紳:官服上束在衣外的大帶子。笏(hù):大臣上朝時所執(zhí)的手板,以便用來指畫或記事。
④措:安放,安排;放置。
⑤社稷(jì):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⑥盛烈:盛大的功業(yè)。烈:此指功業(yè)。
⑦彝鼎(yí dǐng):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
⑧邦家:國家。邦:古代諸侯封國的稱號,后來泛指國家。
【譯文】
魏國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間,曾以武康節(jié)度使之職,來此地治理相州,于是在后面園圃空地修建了“晝錦堂”。隨后又刻詩于石碑上,以此留給相州的人們。詩中說快意于感恩報仇、自我夸耀聲望名譽的行為,都是值得鄙薄的,但他不以昔日人們所夸耀的為榮,反而作為自己的警戒。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魏國公是如何看待富貴的,而他遠大的志向又怎能輕易就測量出來呢?因此他能出大將而入為丞相,一生勤勞為朝廷做事,而且不論平順之時,還是險難之時都一樣恪守節(jié)操。至于面臨重大事件,決策重要異議之時,總是從容不迫地獻計獻策,只見他衣帶垂而不亂,手中笏板端正,面容不動聲色,仿佛把天下放置得像泰山一樣安穩(wěn),真可以稱得上是國家的重臣了!他那豐厚的功德、盛大的功業(yè),都被刻上鐘鼎,而且譜成歌曲傳唱不衰,這是國家的榮光,而不僅僅是鄉(xiāng)里的榮耀啊。
我雖然沒有機會登上魏國公的廳堂,卻暗暗慶幸曾誦讀過他的詩篇,高興的是魏國公大志有成,令人歡喜的是我可以借此向天下宣告。于是就寫下了以上這些文字以作記錄。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
【賞析】
本文是為位于相州的“晝錦堂”寫的記。晝錦堂,是當年魏國公韓琦在仁宗至和年間,以武康節(jié)度使身份來此地治理相州之時,在州府后面園圃空地修建的庭堂。
作者圍繞“晝錦”二字,先描述了一介寒士,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然后就可以高官得坐、駿馬得騎,那種跨馬游街、榮歸故里的榮耀是所有人所仰慕期盼的。而那些“困厄閭里”的士子命運則是“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這簡直是天壤之別,但不得不承認,這正是一種世俗現(xiàn)實,是古今所同的。接下來作者生動描述了古人衣錦還鄉(xiāng)、得意揚揚的場面。然后以季子、朱買臣為例,進一步說明了讀書人窮困時,連庸人孺子都可以輕侮他,而一旦成了達官顯貴,那些庸夫愚婦都爭著來俯首請罪,生怕得罪了聲勢正旺的官人。以上這些簡述,意在為下文做鋪墊。
接下來一句“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引出了魏國公與眾不同之處。僅僅輕帶幾筆便道出了魏國公的身世經(jīng)歷,然后著重說明了他之所以能做將相,得富貴,都是他早就應當有的,所以“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只有恩及百姓、建立豐功偉業(yè)、為國為民名垂青史、光照后代,才是他的畢生志向;然后實寫相州晝錦堂的來歷,并由晝錦堂石碑上他的詩句“其言以快恩雔、矜名譽為可薄”,進一步肯定了魏國公對富貴的態(tài)度以及他的志向。一句“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深度贊譽了魏國公面臨重大事件臨危不懼的風度與卓然超群的政績積淀。為了突出魏國公的超凡脫俗,反映他高遠的抱負,歐陽修主要采取了對比的寫作方法,又通過幾處反問的句式,使想要表達的思想更加突出與肯定。
文中通過對魏國公的反復贊嘆,充分表達了作者對魏國公的敬佩之情,寄寓了自己對為官從政的政治見解,以及作者本人的人生追求。全文敘事簡潔有力,含蓄雋永,論理含情,沁人心脾,是歷來公認的名篇佳作。
上一篇:歐陽修《田家》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真州東園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